↑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①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②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他们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热爱一次。

③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氧吧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漓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④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但都市中的文明人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一个型号下的产品总是严格雷同和大量重复。严格雷同就是技术高精度的标志,大量重复就是规模经济的特征。第一千个甲型电话机必定是还是甲型,第一万辆乙型汽车必定还是乙型,它们在本质上以个异为大忌,只有在成为稀有古董以后,以同类产品的大面积废弃为代价,才会成为某种怀旧符号。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毫无疑问,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⑤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它甚至没有遗传的机能,较之于动物的生死和植物的枯荣,缺乏生生不息的恒向和恒力。一棵路边的野草,可以展示来自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的容貌,而可怜的电话机或者汽车却身前身后两茫茫,哪怕是最新品牌,也只有近乎昙花一现的生命。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取老家的一只电器零件入怀?在全人类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逻辑之下,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⑥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这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在人们身陷其中的世俗生活中,文明意味着财富的创造,也意味着财富的秩序和规则。不论是个人占有还是集团占有,任何楼宇、机器、衣装、食品一开始就是物各有主,冷冷地阻止着权限之外的人僭用,还有精神上的亲近和进入。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比如局部地沦为庄园或者笼鸟,但这种染指毕竟极其有限;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任何世俗的得失在自然面前都微不足道。古人已经体会到这一点,才有“山水无常届,闲者是主人”一说,才有“山可镇俗,水可涤妄”一说。这些朴素的心理经验,无非是指大自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慷慨接纳,几乎就是共和制的政治伦理课,指示着人们对世俗的超越,最容易在人们心中轰然洞开一片万物与我一体的阔大生命境界。

⑦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自然中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生物链的存在则意味着,自然的本质不过是千万张欲望的嘴,无情相食,你死我活。敦厚如老牛也好,卑微如小草也好,每一种生物其实都没有含糊的时候,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的存在的前提。即便在万籁俱寂的草地之下也永远进行着这种轰轰烈烈的战争。

⑧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正是敏感到文明的隐疾,才把自然变成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明符号,借以支撑自己对文明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以及自我改进。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1.你认为第②段的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从全文来看,城市人投奔自然是想要寻找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⑦段为什么要提及自然的残酷?

4.为什么作者说自然是“遥远的”?请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