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黛安的真实之美

王巍

“一对双胞胎被摆拍在一面白墙前,身体僵硬,表情奇怪。”这是很多人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1967 年这幅照片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后,这对双胞胎的父母认为这毫无美感的照片是对女儿形象的歪曲,要求不能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印制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作者就是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黛安·阿勃丝。

在当下,人们或许对黛安·阿勃丝的照片见怪不怪,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和展出时引发争论,人们认为这些影像跟美无关,只有疏离感和恐惧。

黛安的作品根据拍摄对象不同,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也是她具体拍摄的三个进程。第一个层面:她拍摄畸形人、异装癖、瘾君子、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等这些怪人。她始终不渝地寻找他们,去他们的领地,交谈并和他们在一起。这些人在常人看来是遭人厌恶、躲避的。黛安不是疯了,也不是喜欢他们或想成为他们。她只是从怪人那里观察和感觉,并拍摄他们,这使她获得扎破现实的荒谬之感,她觉得他们既神秘又神圣。“怪人有一种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拦在你面前,让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人都在‘恐惧未来会有什么创伤’的担忧中生活,而怪人天生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所以他们是贵族。”黛安如是说。

第二个层面:黛安拍了很多正常人,尤其是当时上层社会的人。她用闪光灯从正面拍摄,在他们一贯的姿态中捕捉动作和表情,但却拍得很不一样。闪光灯的使用让摄影的技艺感锐减,却彰显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把人心中伪装的面具,或者说人多面性的其中一面或几面鲜明地勾画出来。黛安说:“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我们这样的天性是很怪异的,然而我们不满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一套伪装。我们的伪装就像给世界发出一个信号,让别人以某种方式来了解我们。”

第三个层面:黛安选择拍摄天生智障群体。她被他们的“极端无知”所吸引。“他们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拍他们时,他们根本不注意我。在我的相机面前,他们就像些奇异的大孩子,一举一动都难以预料。他们可能极其活跃,也可能一动不动。当他们在草地上笨拙地嬉闹时,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乱七八糟的咕噜声、痛苦的呻吟声、尖叫声……他们干什么都全神贯注,不管是试戴小丑的帽子还是揪别人的头发,这让我觉得既好玩又感动。”黛安用相机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拍摄他们的状态。她很兴奋,因为她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纯粹和纯洁。

经过上述对黛安·阿勃丝作品的介绍,诸位是否能理解并对其作品有好感呢?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各自人生中有着牢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例如只认美不认丑、只认富不认穷、只认喜不认哀、只认好不认坏、只认生不认死。殊不知这些丑、穷、哀、坏、死也是人生和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四季交替、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诸事的两面才是完整的生命体构成。况且所有的两面都可以转换或多样认知,这在于怎样思考和体会。

黛安拍常人的“丑”,其实只是抓住人千百个原本就存在的瞬间。存在即是美,即是生命。真实是那么“美好”,真相是那么“迷人又不幸”。捕捉真实的猎手黛安,其自身的真相却是一位忧郁症患者,在35 岁后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大胆推测黛安作品中的荒诞感,并非其经历后的思考和领悟,而是来源于忧郁症的通感——恐慌。当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达到压抑的顶峰时,恰恰是摄影救了她。遗憾的是,摄影还是抵抗不过生理上的重度焦虑,最终黛安用自杀给这荒谬的人生交了答卷。

斯人已逝,作品却经久不衰。品味黛安,有许多值得后来摄影者学习的地方。

相关链接:1967 年,新纪实摄影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其中包括了黛安和另两位先锋摄影师盖瑞·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的作品。这些高度个人风格化的照片,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以1955 年“人类大家庭”为代表的影展中所表达的浪漫、唯美、艺术性,以及充满道德使命的纪实摄影的统治地位的终结。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继续向前,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黛安•阿勃丝拍摄的照片只追求真实,毫无美感可言,歪曲了女儿形象,双胞胎的父母要求不许印制照片。

B.戴安认为人的伪装是人们发给别人的一个信号,她就是要把出于伪装的天性而形成的面具鲜明勾勒出来。

C.戴安的作品难以赢得人们的好感,但它真实反映了完整的生命体的构成,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多样认知。

D.戴安作品直率表现边缘人和正常人的非正常的一面。这些作品具有可能源于忧郁症的通感——恐慌的荒诞感。

E 戴安的作品经久不衰,这也表明了纪实摄影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2.作者为什么说戴安的作品具有“真实之美”?请简要回答。

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阅读这篇传记,黛安•阿勃丝的摄影生涯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