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王文兴院士:植根大地守护蓝天

王静

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都要穿过校园的林荫道。高大的法桐树下,这位衣着普通的长者步履稳健,目光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和踏实——就像校园里那些高大魁伟的树木,历尽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默然挺立。当同龄人大多在保健养生、含饴弄孙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文兴却一如青壮年时期,每天做实验、查资料、写文章……

王文兴生于战乱频仍的年代,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涯。走出校门后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圆的“教师梦”。回归母校后。王文兴的梦想得以尽情绽放,他把培养学生视为自己报国理想的延续,为之付出了满腔热情和巨大心血。

虽然王文兴年逾八旬,仍然坚持给研究生授课,介绍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相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等,使环境研究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初始阶段就有较高的学术起点。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培养环境与科研平台。王文兴总是努力把学生“赶出去”,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境外名校交流、深造。

在环境研究院,提起王文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不钦敬不已,正是因为他有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一套几十年前结婚时的西服,直到现在王文兴还坦然地穿着它接待各国学者、出席重要场合。学校设有院士专车,但他认为专车接送要跑两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所以无论去机场还是火车站,他经常一个人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等车,上了火车才告诉院里自己的行踪。王文兴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极为严格,每月列袁审查,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些制度内许可的事情,他也执意拒绝,还撂下“狠话”:“我清清白白一辈子,你可不能让我犯错误!”

论年龄、资历、贡献,王文兴理应受到师生们的敬爱。但他对身边的同事一律尊称“老师”,不论是三四十岁的年轻教师还是刚毕业留校的学生。讨论事情从来都是商量的口气,“应该”怎么样?“可以”怎么样?学生们视他为和蔼可亲的长辈,同事们在他身边工作也感觉心情舒畅。

2007年在他80周岁诞辰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大环境研究院决定举行纪念活动,他知道后竭力反对。学校和研究院希望以他树立榜样,弘扬精神、激励师生。多年前就组织采访报道,但被他一次次拒绝,他对自己的成就缄口不语,所有的事迹、材料都是通过身边助手和学生们得到的。

在物质极大丰富、讲求生活质量的今天,他的一言一行为何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采访时,王文兴没谈几句,就将话题转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历程上,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回头来看,那恰是问题的答案,是这一切“不变”的根源。

王文兴1927年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耕读世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家风世代重学,使他从童年便立下要读书成才的志愿。当时天主教会在村里办了小学堂,不收学费,还提供教材。王文兴农闲时就自带小桌凳去学认字、学算术。

1938年后家乡沦陷,抗日政府在离家七八十里的萧县洪河集开办了临时中学。王文兴白天在庙里上课,晚上住在农民家里,虽饥寒交迫他也非常知足。从1942年到1944年,学校奉命西迁。十几岁的王文兴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边赶路转移,边上课学习。他们翻山越岭,从安徽到河南,从河南到陕西,足足两千余里——脚上没鞋,肚里没食;白天躲避敌人凶焰,夜间强度封锁线、过敌占区,一天要走七八十里;探照灯巡回,枪炮大作,惊心动魄,死里逃生;上课的教室,或是破庙,或是山坡,或是树下;写字的桌子或是泥坯垒砌,或是一小块木板……他所经历的苦难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

几十年来,王文兴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常说:“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只是在回报,用我的智慧和汗水,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为什么王文兴几十年本色不变?因为他深深记得祖国的昨天!王文兴的精神财富犹如百年老树,植根大地、浓荫覆盖,涵养着根下的水土,庇护着拔节的小苗,净化着周围的空气。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相关链接

王文兴:著名环境化学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国际ASAAQ组织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虽然已过八十高龄,但是王文兴教授不仅身体健康,还保持年轻时的激情,坚持环境学科的科研工作,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

B.能够成为王文兴教授的学生很幸福,因为老先生不仅坚持亲自给他们授课,还设法让他们都能到国外名校交流、深造。

C.王文兴教授拒绝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要为他举行纪念活动的提议,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经历被媒体知道。

D.王文兴教授接受采访时,强调自己早年辗转千里、缺衣少食、死里逃生的求学历程,突出了他的阅历丰富、不畏艰难。

E.几十年来,院士王文兴保持自己的本色,以其学术思想、治学态度以及师者风范,感染引领着后辈学者。

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植根大地,守护蓝天”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王文兴身上具体有哪些强大的人格力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