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航船的河流

张凌云

①晨曦上来了。空气中饱蘸着露水的味道,带点甜甜的草香。河畔的几排高大的杨树在日光里渐渐清晰起来,背影越来越短,河水却还是墨绿墨绿的,平滑得像没有褶皱的锦缎。

②渝根叔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河畔的。他看着前方宽广的河水,深吸一口气,放下喷筒,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然后欣赏起这片风景来。他很感叹这条河的又直又阔,不像故乡的那条江蜿蜒曲折,羊肠阻隔;而且河水又柔又静,不像故乡的那条江经常狂野暴烈,掀起巨大的浪涛。更令人感慨的是,偌大的河面竟然看不到一条航船,要是在老家,那些行走在惊涛骇浪里的老船工面对这样空荡荡的大河,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惋惜,还是羡慕?

③“渝根,你又在想家啦。”身后传来里芳嫂脆脆的声音。渝根叔扭过头去,看见里芳嫂正微笑地看着他。“没呐,看看风景。”渝根叔从沉浸中醒来,有点期期艾艾。“你呀,反正是回不去了,想也没用。”里芳嫂揶揄地瞪了他一眼,背上喷筒,径直往旁边自家地里去了。

④渝根叔不是本地人。他来自重庆,属于三峡移民。政府安置移民迁徙的时候,征求大家意见,他听说这里田多地平,第一个主动报名。结果差不多一个村的百姓都在他的带动下来到了这个县,来到了辽阔的江海平原。

⑤渝根叔过来一年多了。他承包了好几十亩地,还种了一些速生杨树。一对比老家,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喜,干不完的劲。老家那些江边的坡地,产量低不说,还常要提防雨打风蚀,一不小心,土和苗就和着泥水溜进了滚滚大江,他心痛的倒不是那些苗,而是深褐色的土,那些祖祖辈辈犁过不知多少回的土,连系着庄稼人的根哩。后来由于退耕还林,再后来是建高峡平湖,那片曾经魂牵梦萦的土地终于是越来越远了。

⑥正是看中了江海之滨的丰饶,当初村庄在分土地时,渝根叔张口就要承包两百亩。这些年,渝根叔黝黑瘦小的身子不停地在地里钻着,很快被他钻出了名堂。凭着山里人的辣倔劲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住上了宽敞的瓦房,两个孩子坐进了乡里明亮的教室念书。

⑦日头越升越高,空气变得燥热起来,树上的蝉儿一遍遍重复着烦人的旋律。不觉已是晌午了,渝根叔弓在稻田里的腰终于直了起来,他用肩上的毛巾抹去额头密沁的汗珠,眯起眼睛,看看远方。渝根叔走上田埂,来到河畔的杨树下,放下喷筒,慢慢坐下去,拿出口袋里的包子和水,准备享用午餐。

⑧似乎起风了,天色渐渐阴了下来。渝根叔抬起头,瞥见西北方向有一朵乌云在迅速移动。不好,要下雨。他想起村里的水泥地上正晒着自己和邻居家的麦子。这几天有人以高价来村里收麦子,一早大家都把囤积的麦子摊出来晒了,要是淋上雨,怎么办?

⑨抢时间。渝根叔站了起来,想叫里芳嫂一起回去。却瞧不见人影,喊了几声,没听见,兴许在地的那头。他把包子和水往草里一扔,蹬起自行车,飞快地往村里骑去。

⑩风在呼啸,这是暴风雨到来的前奏。

⑪到家了,搬出箩筐、板掀和扫帚,渝根叔迅速来到水泥场上。场上已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齐心协力,熟练地装筐、清扫、抬运,抢在巨大的雨珠落下之前,完成了一场胜利。

⑫豪雨倾泻如注。大家挤在最后收场的一户人家院子里。渝根叔回头一看,里芳嫂不知啥时已经回来了。

⑬北方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多时,天色渐渐清朗,四周响起了阵阵蛙鸣。早知道有大雨,今天的农药就不会打了。渝根叔苦笑着,蹬上自行车,回到了地里。

⑭“渝根叔,今晚到我家喝两盅去——”,河畔的渝根叔抬起头,远远地望见里芳嫂的丈夫周林划着一条小船,从前方的一条汊河里钻了出来,手里举着一只网兜,兴奋地朝他伸着。网里面,活蹦乱跳着一只大青鱼,怕有五六斤重。

⑮渝根叔看着他,又看看他身后宽广宁静的大河。这条没有航船的河流,向东,流向大海。

                     (选自2017年1月23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河水的墨绿、平滑,既交代了小说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对这一处环境的欣赏。

B. 渝根叔对里芳嫂说他想家的话“有点期期艾艾”。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当时渝根叔陷入了对故土的思念之中以及乡村男子特有的淳朴。

C. 小说最后写里芳嫂的丈夫周林网上一条大青鱼的情节,暗示了江海平原不仅适宜耕种植树,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

D. 小说的标题“没有航船的河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让读者对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充满了遐想,设置了悬念,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2.小说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略分析。

3.小说第四段至第六段以插叙手法叙述渝根叔以前的相关事情,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