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华校长梅贻琦: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斯文

1931年12月3日,北平清华园。一位眉目清秀、神色俊逸、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士,以他一贯沉稳平静的口吻,向已经10个多月没有校长的清华学生,发表了让后人传诵不已的就职演讲:

……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从这天起,清华师生告别久无校长之困局,迎来了一位后来被清华人誉为“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在这篇简短平实的演讲辞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句,即众所周知的“大师论”,随后成为清华,乃至中国大学的共同办学理念。

谈起清华,人们自然会想起大师云集和英才辈出,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这是百年清华留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在创造和积累这笔财富的众多杰出清华人中,梅贻琦先生堪称贡献最大。在成千上万人的心目中,梅贻琦就是清华,清华就是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他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推行教授治校方略,使清华校政井然有序,无为而治;他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却从未在治校中倡导党义,而是以人格教育和通才教育理念来指导办学;他献身教育,热爱清华,生斯长斯,心中从未离开过清华;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打过短工,甚至独生儿子眼镜丢了都无力配付新的;晚年病重入院及身后事,都是学生捐款资助的。梅贻琦先生以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由贤入圣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华大学之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使清华大学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取得巨大成就,更为新中国培养和储备了大量奠基性的建设人才。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回忆,他刚入学那年,学校来了三位年轻老师,才28岁,都是正教授。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很少有,哪有二十几岁就能当正教授的?这三人都刚刚回国,一个名叫钱钟书,一个名叫华罗庚,一个叫许宝騄。钱钟书、华罗庚是大家所熟悉的。许宝騄是研究统计学的,是世界级权威数学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并没有在海外取得博士头衔,数学天才华罗庚以初中学历迈进清华,先当助教,后被清华送往英国留学。

这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当教授的用人理念,在梅先生看来是正常不过的事。清华或者西南联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与梅校长不惜代价诚聘国内外一流的师资是分不开的。

据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回忆,在西南联大时,梅先生不干涉学生活动,从来没有不许学生开什么会,或者组织什么活动。特别是联大后期,民主运动高潮时,有几次在学校的广场上集会,闻一多教授在台上什么话都敢讲,但梅先生从没有干涉过。

梅贻琦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早期军阀割据,内乱不已;中期日寇进犯,民族危亡;后期国共对峙,战火纷飞。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梅贻琦先生却做出在今看来堪称奇迹的教育成就来,他的纯粹、执著、坚定、智慧,奠定了清华精神——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相关链接:

①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徐百柯《“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②梅贻琦不但对别的学生坚持原则,就是对待自己的亲属,也丝毫不客气。他的小女儿梅祖芬报考清华大学,成绩不合格,梅贻琦依然坚持原则,梅祖芬去了燕京大学。(欧阳悟道《梅贻琦这样当清华大学校长》)

③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张昌华《曾经风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遴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和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的回忆文字,突出了梅贻琦的选才和治校方式,也使这篇文章的内容更真实丰富。

B.梅贻琦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虽说是他天生的性格,但也和他的成长环境以及后来遇到的种种复杂社会态势有关。

C.在西南联大时,梅贻琦从不干涉学生活动,而且也不干涉教授们的言论,这充分体现了他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理念。

D.梅贻琦认为,大学应该推行通才教育,以造就“应在通而不在专”的人材。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

E.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刻画梅贻琦,生动传神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感人形象。

2.梅贻琦先生“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梅贻琦先生实现这一伟绩的治校理念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梅贻琦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说,梅贻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斯文”。梅贻琦先生的“斯文”有哪些精神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