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有你

若风一周岁生日那天,我从各色杂物中抓住了一本《野草》,并乐呵呵地流了一大堆口水,打湿了半本书页。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那是父亲硕果仅存的不多的书之一。这口水着实让他心痛了很久,但父亲还是没有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中午破天荒地喝了两大碗劣质烧酒,一觉睡到太阳落山。

醒来后,就着微弱的油灯,父亲郑重地洗砚磨墨,用刚劲的书法在书页上写下他对儿子的第一个人生寄语。从此,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先生鲁迅的《野草》。那一个惨白(A)的夜晚,那一次机缘巧合,后来终于让我懂得:有些相遇,早已命中注定,只是迟些早些而已。

先生是父亲的偶像。年轻时就被称为“才子”的父亲,性格就像先生的胡子一样刚硬。为此,他蹉跎了一生。可是,那些童稚的岁月,我并不懂得。正如不懂得父亲一样,我也并不懂得先生。彼时,那本薄薄的小册子远没有春天的乡野更能散发诱人的芬芳,也远没有我的上树掏鸟下河摸鱼来得更有趣。它也就只能安静地沉睡在父亲的书箱里,除了我在没事翻箱倒柜的时候,偶尔翻出来看上一眼。

开蒙以后,终于有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这熟悉的两个字:鲁迅。老师说,鲁迅是多么多么伟大的人物。我顿时惊诧了,突然想起父亲箱底那个红布包裹——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放学后,我一路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打开那个书箱,竟然发现箱子里的书,每一本上面都有先生的名字。

解开那个红布包裹时,不经意发觉,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房门口。这本书你现在还看不懂,先看这本吧,他对我说。我记得,那是先生的《呐喊》。可是,我还是得诚实地说,那时候的我,只是觉得有些篇目很有趣,却并没有读出老师所说的伟大来。但不管怎么说,上中学之前,我还是读完了《呐喊》,还有《彷徨》,甚至先生的一些杂文。

中学时,课本里先生的文字渐渐多了起来,有小说,有散文,还有杂文。于是,每次上到这些课文时,我就带上父亲的书,书上很多地方都有父亲的笔迹,那是父亲读书时的点评。可是,有很多地方老师的讲解和父亲的观点都不一致。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父亲眼神复杂的看着我,说,以后你会懂。渐渐地,我开始怀疑父亲是错的。你为什么总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总跟某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不去?同时也开始反感鲁迅,他也总跟自己过不去,跟那个时代过不去,还因为他的文章总有那么多的意思要拿来考试。

往事沧海云烟,光阴隐没在时间里,很多年,我甚至很是欣赏苏雪林等人对先生带有人身攻击甚至谩骂性的文字,却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也渐渐对父亲不恭敬起来。终于,也是在一个灯光惨白(B)的夜晚,当我爬上床,蓦然发现枕边的书堆上安静地躺着一本《野草》,那本曾经红布包裹的《野草》,一如它静静躺在父亲的书箱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亲近过它了。

那一夜,我一口气读完了先生的《野草》。那些“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那个“一次次走进无物之阵,一次次举起投枪”的决绝的战士;那个“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的仁者与智者;那个透彻通脱,有着人性大悲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永不妥协的先生。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弗洛伊德说,人的命运就是他的性格。那一刻,我觉得有一点理解了先生,也有一点理解了命运多舛却不屈服的父亲。

岁月呼啸而来,那些冷落先生的日子,终于逶迤而去。今天,当钱理群,林贤志,王晓明,摩罗,陈丹青,藤井省三……或者更多跟先生有关的名字和文字伴我入眠的时候;当一次次游移在梦的边缘,最终一次次清醒地穿越梦境的时候;当一次次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然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灵魂与坚守的时候;我终于懂得,生命中有一种邂逅与坚持,无法言说。可能有一种温暖,是我们生命里永远都无法抵达的。那就选择敬畏吧,你终将在恩泽与乐园中!

如今,先生已去,父亲也老。一个已过而立却还在说着童年对白,一个理想沦落在池沼无法向童年梦想交代的痴人,在这样一个夜晚,独坐惨白的灯下,写下这篇小文。恍惚中抬起头,清瘦的先生独坐昏黄的灯下,指间夹着即将燃尽的纸烟,袅袅的烟雾中,先生如夜般深邃而坚毅的目光穿透浩茫的人间岁月,凝视着我。那目光慈祥而温暖。而我只能选择,选择怀念一些名词,一个名字。仅此而已,或者也不仅如此。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只因一路有你,从此不再孤单。或许,这不是结束,这也是开始。

1.仿照示例,梳理文章,补全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①少年时:尘封《野草》,不懂先生与父亲。

②很多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那一夜: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后来:迷恋《野草》,敬畏先生与父亲。

2.文中出现了好几处“惨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A、B处两个“惨白”的理解。

①那一个惨白(A)的夜晚,那一次机缘巧合,后来终于让我懂得:有些相遇,早已命中注定,只是迟些早些而已。

②终于,也是在一个灯光惨白(B)的夜晚,当我爬上床,蓦然发现枕边的书堆上安静地躺着一本《野草》,那本曾经红布包裹的《野草》,一如它静静躺在父亲的书箱里。

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横线句。

4.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我们的初中教材中也有不少鲁迅的作品,请选择一两篇,结合课文内容,用凝练的语言说说鲁迅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