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车辙伸向远方

薛卫民

我爷是那个年代里的一个地道的农民,美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哪儿,他很可能全然不知,可他扔车辙沟里石头的习惯,做那件事时悄无声息的自然,竟如此暗合美国民众崇敬的“不自觉的善良和不经意的美德”。

我要说的,是跟车辙有关的两件旧事。

车辙这种人类行为留下的痕迹,从前很多,现在难得看到了。以城市为首的坚硬,让轮子一滑而过。

我爷是个地道的农民,而且在他当农民的年代里,城市与乡村,彼此都像一个很有独立人格的人,谁也不屑模仿谁,乡村并不追捧城市,所以那年头没有农民工。但我爷也进城。可他进城后,总是很快就出来,回到举着炊烟召唤农民回家的乡村,在城里,哪怕只是一袋烟的工夫,我爷也不肯多流连。他进城都是赶着马车,拉去他的汗水和辛劳,卖掉菜蔬、粮食、从山里砍回的荆柴等,换回一些庄稼地里不长的日用品,还有数量微小的毛票儿,他就是用那些不断挣来的毛票儿供我父亲读书,并且让他的儿子一直读到国高。

从前乡村里的好农民,光在庄稼地里是把好手还不够,还得会赶车,是好的车把式。

那时进城的路,就是耕地和旷野的一部分,是尽可能挑直线选取的一部分耕地和旷野,因此很容易、很快就会印出车辙来。

有了车辙的路,就是熟路;如果再配上轻车,那就是轻车熟路。

轻车熟路对车把式来说,那是辛劳之中很惬意的放松,起大早上路的他们,此时完全可以抱着鞭子坐在车耳板子上舒服地打盹儿。马儿拉着空车,在有车辙的熟路上,不用车把式驱使吆喝,自己就能恰到好处地拐弯顺直、踢踏前行。

“咯噔——”

马车一颠。然后照样前行。

抱着鞭子打盹的我爷,却被这咯噔一颠,弄醒了。

醒了是可以接着睡的。接着睡往往睡得更香。但我爷不睡了。

“吁——”

他唤住马,跳下车。他知道走过去的车辙沟里,有一块石头。

我爷把车马留在前面,自己往回走,走到刚才马车咯噔一颠的地方

果然有一块石头,在车辙沟里。

我爷弯下腰,捡起车辙沟里的那块石头,将它远远地扔到野地里。

回来重新坐到车耳板子上,又上路。他的盹儿没了觉没了,可能有关一个庄稼人的好梦也没了,就因为下车去捡车辙沟里的那块石头。

那时的人没这么多,路上从来都不会熙熙攘攘,相反,总是冷清寂寥。

也就是说,那会儿除了我爷和他的马车,那条路上再没有别的什么人了。路之外的旷野上更没有人。也就是说,我爷那样做,绝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光是我爷,那年代,别说庄稼人,就是城里人,也少有做什么给别人看的心机。

其实我爷也知道,他明天、后天,都不会再赶着他的马车走上这条路了。至于什么时候再走上来,实在是说不定的事。可这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能让车辙沟里有石头。

只要马车“咯噔_”

他就“吁——”

无论是在通往城里比较宽的大道上,还是在乡村之间互相往来的小道上,都是如此。

与车辙有关的另一件事,是我们村一位村民的死。

他姓王,族里排行老三,比他辈分、年龄大的人,都叫他王三。我不能叫他王三,我得叫他三叔,王三叔。王三叔农活儿、人缘都一样的好,总是笑眯眯的,对小孩子尤其宽待,小孩子在他面前淘气、犯事儿,都不用怕,他会替你辩解、兜着。有一年十冬腊月到了年跟前儿的时候,王三死了,正当壮年没疾没病就死了。他就死于马车咯噔的一颠,在从城里回家的路上。他不是车把式,他是坐在后车耳板上打盹,马车咯噔一颠,将熟睡中的他甩下了马车。空载的马车,最高处距离地面也不过几尺,后车耳板子离地面就更低,可就那么巧,他一被颠下去,就把脖子戳进了胸腔。

我爷的年龄要比王三叔大很多。也就是说,在王三叔那次从马车上颠下来之前,我爷就不知赶了多少年的马车了,也不知已经扔过车辙沟里多少块石头了。我对我下面的猜想没有求证过,但我相信我那猜想不会错,因为古今没有新鲜事,今天有的,过去早就有过了我的猜想就是:我爷在当车把式之前,发生在王三叔身上的那种悲剧,肯定就在另外的路上、另外的人身上,发生过,所以我爷会在赶起马车之后,始终不许车辙沟里有石头,赶一辈子车,一辈子都那样。

只要马车“咯噔——”

他就“吁——”

唤住马,跳下车,往回走,弯腰捡起车辙沟里的石头,将它远远地扔到路外的旷野里。这样的情景在我爷赶车的生涯中,不知重复过多少次。

只要路上有他马车的咯噔一颠,就一定有他的“吁”。他这样做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我爷的这个习惯,这个自然。

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也不是因为自己回过头来马上还要走这同一条路。

有去过美国回来的朋友跟我说,在美国的很多地铁车站里,在美国很多大货车拉着的大型集装箱上,都有这样的一行醒目的字:不自觉的善良和不经意的美德。

也有很多人从美国回来,不说这个,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别的,而且那别的似乎都比这个耀眼。但我始终在心里暖暖记着的,就是这个——

不自觉的善良,不经意的美德。

我爷是那个年代里的一个地道的农民,美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哪儿,他很可能全然不知,可他扔车辙沟里石头的习惯,做那件事时悄无声息的自然,竟如此暗合美国民众崇敬的“不自觉的善良和不经意的美德”。一个美国民众崇敬的做人理念,与一个东方老农的行为,居然如此合辙。

看来,无论什么年代,也无论什么人种,人世间那些美好的东西,在任何民族那里,都是一样宝贵的,都是共通的。

就好比车辙,钢铁水泥沥青不能完全消泯车子走过的痕迹,车辙永远都是有的。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惬意  ②打盹  ③寂寥 ④空载

2.本文题目为“车辙伸向远方”,作者在第二段便明确交代了“我要说的,是跟车辙有关的两件旧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稳重所写的这两件旧事。

3.爷爷似乎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想起他便想起那个时代。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爷是个地道的农民,而且在他当农民的年代里,城市与乡村,彼此都像一个很有独立人格的人,谁也不屑模仿谁,乡村并不追捧城市,所以那年头没有农民工。

4.本文虽然叙事简单,但是行文中似乎不经意又颇具匠心地表达着作者对某些现象的深刻思考。请你阅读下面的两处语句,表达作者的言外之意。

①不光是我爷,那年代,别说庄稼人,就是城里人,也少有做什么给别人看的心机。

②也有很多人从美国回来,不说这个,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别的,而且那别的似乎都比这个耀眼。但我始终在心里暖暖记着的,就是这个—— 不自觉的善良,不经意的美德。

5.“只要马车‘咯噔——’他就‘吁——’”,文中几次对马车的咯噔声和爷爷的赶车声进行了描写,且单独成段,这样行文有什么作用?

6.爷爷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但作者将其塑造得鲜活生动,形象饱满,读文章便如见其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位老人的印象。

7.文章的结尾写到:“就好比车辙,钢铁水泥沥青不能完全消泯车子走过的痕迹,车辙永远都是有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