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1分)

西安的冰窖巷

陈嘉瑞

①西安城内的西南角有一条巷子,名叫冰窖巷,因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这条巷子的北面,就有当时官府藏冰的冰窖。那时每到严寒的冬季,官府就开始组织人力采冰藏冰,到了来年夏季,大约是在端午节前后,则开窖用冰,这叫冬藏夏用。

②中国的北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故有冬季藏冰以供来夏使用的条件和习俗。追溯这一风俗,则来历久远。夏朝历书《夏小正》“颁冰”中说:“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即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冰当作珍贵礼物,赏赐给士大夫。颁冰仪式上,朝廷按照官员的级别,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给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此当做一种荣耀。白居易在《谢冰状》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可知那个时候,炎夏能得到藏冰是极少人才有的享受。故而《云仙杂记》中说,唐代时“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壁。”

③从周朝开始,朝廷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叫“凌人”。以后,历朝历代也都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事务。冰窖都建在比较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的稻草和芦苇铺垫,将冰块放在上面以后,再覆盖稻草、锯末、树叶等隔热保温材料,以防融化。储藏好以后,密封窖口,待来年再打开来享用。尽管这样采用了保温措施,到了来年,还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量的三倍。

④古人藏冰,有两大用途,一是夏季消暑;二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唐时杨国忠得势,《开元天宝遗事》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逐为山,周围于宴席间。”说他夏天在家里设宴,令匠人用大块的冰块雕成冰山,当作屏风围在宴席四周,冰雪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要穿薄棉衣,效果堪比今天之空调。至于宫廷御苑里,炎夏用冰消暑也自然成了皇亲国戚们的一大享受。在饮食上,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时已是常事了。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季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时饮的酒都要冰镇,也由此,在中国产生了最早的冰制冷饮。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冰激凌。

⑤西安冰窖巷的藏冰,一是来源于渭河,还有绕城的八水,城南的太乙宫,也是采冰的去处。如今的太乙宫天池,夏季还有冰存在。二是在冰窖巷西边的白鹭湾、龙渠湾一带,明清时有一个大水池,每到冬季冰层很厚,正离藏冰的冰窖巷不远,也是冬季藏冰的主要来源之一。到了清末,西安冰窖的使用到了最后一段时间,而后便渐渐废弃了。其中时局、气候的因素都有影响。没有了冰窖之后,冰窖巷的名字却一直保留着。到了1966年,文革开始的时候,冰窖巷曾一度改名为红缨三巷,但到了1972年,又恢复了冰窖巷的原名。如今,这样的一条特色鲜明的巷子,就很有一些文化和历史的色彩了。
1.本文主要是从西安冰窖巷的          和概况、藏冰的来历习俗、藏冰的方法、藏冰的用途以及西安冰窖巷的            和发展变迁等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 2 分)
2.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 分)
3.“从这些冰窖位置可见,当时冬季采冰的地点很大可能来源于渭河”一句中“很大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 3 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冰窖巷的北面,有当时官府藏冰的冰窖。每到冬季采冰藏冰,来年夏季开窖用冰,这叫冬藏夏用。

B. 冰窖都建在比较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稻草、锯末、树叶等隔热保温材料铺垫,将冰块放在上面以后,再覆盖新鲜的稻草、芦苇等,以防融化。

C.元代的忽必烈的宫殿里出现了冰激凌样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就是现在的冰激凌。

D.没有了冰窖之后,冰窖巷的名字也随之不存在了。到了1972年,又恢复了冰窖巷的原名。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