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读燕南园

戴建华

燕南园是个地方,可以读么?

友人初到京华,想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北京特别的地方特别多,但都特别花钱,因而实际上就失去了“特别”的意义。于是忐忑不安地陪她去燕南园。谁知一发而不可收,一而再再而三地乘月夜访。不是游览,也不是品赏,而是读。燕南园犹如一本上好的书,可以反复地读,每 次读都能兴味盎然。

燕南园座落在燕园(北京大学)西南角,并不太大。只有十几栋楼房错落地摆在林荫中。树是普通的松柏和国槐,还有半株已然枯死。树荫下有丛生的杂草,中间零星地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林间小路不很轩敞,倒还干净;房子虽是青砖旧瓦,但并没有古色和古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在这林间小路上漫步,分明能呼吸到一种气氛,一种特别的不同凡俗的令人肃然的气氛。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你不敢大声地在这里说话,只有默然。现在的北大早已现代得可以,未名湖畔随处可见一对对情侣亲密得旁若无人,但没有人有勇气踏进这空旷疏朗又密树浓荫的燕南园,哪怕只是肩比肩手拉手而已。燕南园虽有一道石砌的围墙,但四边有门并无人把守,连一块木栅栏也没有。维护着这里一片宁静的力量,全部来自于每一位造访者内在的尊严和敬畏。

北大燕南园住着一些“国宝”级的专家学者。

随手指点,我低声向友人叙说。你看,这个院子里有三棵松树。什么?只有两棵?不,是三棵,有一棵小些的,在院墙边。这就是“三松堂”,大哲学家冯芝生(友兰)先生最后是在这里写完那部皇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你回头看,对面这座房子别看它普通,这是语言学大师王了一(力)先生生前的住所。还有那西北角的那栋房子怎样?太陈旧了,一点也不美观是吧?而这里曾经是美学的渊薮,美学大师来光潜先生生前住在那里……他们都是学术巨擘,著作等身,但也都饱经沧桑。比如王力先生,在“文革”最黑暗的日子里,稍见光明就在燕南园里偷偷地写书。他曾伤感地对夫人说过,这些书稿只能作为遗稿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黄昏时刻还终于赶上了好时代。冯友兰先生是在差不多失明而又失聪的困境中写完他最 后的作品的。了一先生和芝生先生还都把稿费数万元捐献给学校,作为奖励学术和学生的基金。我想起了《易经》上的两句话,或者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走出燕南园,乘兴到整个燕园去匙。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朗润园。突然,我的眼睛一亮,那不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出来了吗?他华发雪巅,在家人的搀扶下,到湖沟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我想上前打个招呼问个好儿,但又犹豫徘徊,好去打搅他么?友人怂恿我,说老人说不定正想和一个年轻人聊聊。我站在那儿,悄悄地看着老人足足有一刻钟,最后还是悄悄地走开。我想,尊敬、爱戴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老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破坏他难得的宁静。但毕竟是遗憾,只得默默地选上一块离季先生不远的石头,兀坐良久……

我想对友人说,还是别去燕南园建什么馆了吧。那儿还有一些健在而年事已高的学者在默默地耕耘,不要去打搅他们。我在心里说着他们的名字,陈岱孙、张岱年、汤一介……我又一遍一遍地在心里说,燕南园里已故者的书,千万不要散失了,千万,千万……

燕南园,你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还要来读你。

(选自《书城》杂志1996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绘了燕南园环境的普通、落破甚至荒凉,旨在说明造访者需要勇气、尊严和敬畏。

B. 住在燕南园的专家学者是燕南园历史和精神的代表,也是吸引作者“还要来读”的重要原因。

C. 作者描写了在朗润园邂逅季羡林先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对自己未能与季老交流而遗憾良久。

D. 文章行文高妙,结构严谨。首尾部分,一问引兴趣,一答显真情;中间是“读”园的内容。

2.文章倒数第3段的情节设置,你认为有无必要?请简要说明。

3.文章标题为“读读燕南园”,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在燕南园“读”到了什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