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人生需要“顶住”

李秦卫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8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中国女排获得金牌的事例,提出“人生需要‘顶住’”的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展开论述,结尾重申“顶住”的重要性。

B. 第⑤段,举出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事例,从而论证了勇于创新、不断创造的观点,事实胜于雄辩,具体有力。

C. 中国女排的胜利,并不是“不费功夫”的偶然,而是靠着不服输、不放弃的女排精神,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

D.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来阐述道理,既使论证生动形象,又丰富了文章内容,极富有说服力。

2.下列与“顶住”精神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南宋宰相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不愿丧失气节,仍旧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

B. “百败而其志不折”,“失败是块磨刀石”,失败了并不可怕,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定能走上成功的大道。

C. 开国领袖毛泽东年轻时候就树立了拯救我们穷苦的国家,让劳动人民过上安乐的日子这样高尚的目标,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而取得成就。

D.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人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成就事业,道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3.第③段“压舱石”和“发动机”的含义是什么?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顶住”精神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