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唐诗中割麦

刘怀远

村长老王在地里转了一圈,看到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田开始泛黄,心里便火烧火燎。这两块地每年的收种都比别家晚,并且还都是老王费心操持,一块是五保户高奶奶的,一块是残疾人老朱的。

老王回到家,给在城里的女儿小菊打电话,让她星期天回来帮这两户人家割麦。女儿不肯,说她们旅行社最近太忙了,忙得屁股都没坐过椅子。老王说,抢收还要抢种,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死也要去。说完不给女儿再说话的机会,啪地挂断电话。

一会儿,女儿打回电话说,爸,我星期天组织一些人回去割麦,但您要答应我个条件。只要你回来割麦,100个条件我都答应。

那好,您准备50把镰刀,50顶新草帽。老王说,镰刀可以去借,可草帽要买呀。

女儿说,您买吧,到时候我给钱。一顶草帽好几块钱呢。老王本想不答应,可想到成熟了的麦子,只有点头。

老王说,这么多人,来了吃什么?小菊说,让娘多贴几锅玉米面饼子,再挑些野菜,洗净,蘸大酱就行。

星期天,老王一早来北坡等候。八点过去了,人没来。九点过去了,人还没来。

老王急起来,看看越来越热的太阳,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抄起镰刀,咔咔地割起来。

这时,一辆豪华大巴车卷着黄土由远而近,停在了坡边。老王直起腰看,车门打开,下来女儿小菊。一看女儿,老王鼻子快气歪了,这是来割麦的吗?一身西装套裙,扎着领结,手里还提着一个电喇叭。紧接着又下来一大帮城里的青年,有说有笑。小菊拿着电喇叭说道:我们从小就学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却没有真正接触过农活,今天大家就亲自体验,自由组合,分成两组,一块麦田算一组,咱们来个友谊割麦比赛!

好啊。青年们沸腾起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地割起麦子来。小菊没有割,对着电喇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观刈麦》,诗中说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一会儿,小菊对老王说,爹,您回去安排把中饭送来吧。老王应着,赶紧回村。看老伴正贴饼子,自己就去挑野菜,又想想来的这帮细皮嫩肉的孩子,就自作主张买来十斤五花肉炖了。

饭送到地头,麦子已经割完,小菊正领着青年们拾麦穗。老王心里高兴,大喊:开饭喽!青年们呼啦一下围上来,把玉米饼子和野菜大酱吃了个精光,炖的五花肉却没人动一筷子。

小菊又拿起电喇叭说,收完麦子的土地,接下来就会灌溉、耕种,种上玉米或大豆,三个多月后,又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青年们雀跃,说秋收时一定要组织我们再来哟!小菊说,好,好,大家上车吧,每个人可以拿走一把麦穗,带走你们头上的草帽,当做此次丰收一日游的纪念。

人们都上了车,小菊掏出一沓钱,递给爹。老王说,你发的工资?小菊说,不,是给咱割麦的钱。啥?来给咱帮忙,倒还给咱钱?那天您打完电话我和经理请假,经理灵机一动,说咱组织个体验丰收一日游,既能帮你爹割麦子,还可以创收。我担心不会有人来,哪知广告一打出去,来交钱报名的人排成队。这钱经理让给您,已经扣去了我们旅行社的费用。

老王眼睛眯到了一起,说,咱不收钱都可以,秋上给多多地拉几车人来吧,就不让在外面打工的回来收秋了。小菊笑笑:什么都靠个新鲜,到时候再看吧。

旅游车卷着黄土开走了。车开出很远,老王攥着钱的手还使劲挥舞,耳畔回响着女儿吟诵的好听的唐诗,和唐诗中沙沙的割麦声。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小说开头写村长老王看到北坡上的两块麦田开始泛黄,心里便火烧火燎,说明他具有急人所急的好思想,同事也带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标题巧妙地将农民营生的“割麦”与书生所好的“唐诗”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一种幽默讽刺的效果。

C.为了增强故事性,小说多处设置了悬念,一是通过写女儿提出回家割麦的条件设置悬念,二是通过写女儿手提电喇叭背唐诗设置悬念。

D.“青年们雀跃,说秋收时一定要组织我们再来哟”说明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让人体验到都市文化无法感知的愉悦。

E.小说结尾写道“耳畔回响着女儿吟诵的好听的唐诗,和唐诗中沙沙的割麦声”,说明老王已经认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性。

2.小说中的村长老王与女儿小菊在性格上有何差异?请简要分析。

3.说一说唐诗《观刈麦》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4.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理解。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