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求援

刘丽丽

①很晚了,老房子只收拾了一小部分。她胡乱扯了个马扎坐下来喘口气,天气阴沉沉的。野鸽子在邻家的老榆树上咕咕直叫,让人心里一阵烦乱。

②公婆过世之后,老家的房子逐渐破败,先生说过好几次“等有时间好好修一修”,可是一直没有得空。今年又忙碌孩子高考的事情,这件事更被推到了脑后。可是架不住老家人的热情,他们也是一片好心,在饭桌上敲定了整修方案,接下来就是电话里和路途上的两边奔忙。半个月下来,就剩下一个刷涂料的活和满院的狼藉等待收拾。一个下午的时间,先生跑里跑外,也只钉了两页书本大小的玻璃。从高处爬下来,他一边惊魂未定地抹去额头的汗珠,一边发愁地说:“不行,按这个干法半个月也完工不了,得找援军!”

找谁来帮忙好呢?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再找一个小工?修修补补的活,既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价钱还在其次关键不是亲近的人干活未必肯用心。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父亲。

④求援的电话打过去,是母亲接的。说父亲还在西北坡的麦田里等着浇地,估计要等待天黑才能轮上。她怕父亲年纪大了连轴转的干活吃不消,就说不让他来了,母亲说:“不碍事,明天你爹能去。”虽然答应着挂了电话,可是到底还是不放心。

⑤夜里下了一阵急雨。听着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在窗玻璃上,往常那种听雨的惬意劲今天却荡然无存了,她记挂着还在田间忙碌的父亲。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开了春,麦子的第一场拔节水非常重要。但浇地是一个熬人的活,有时候很顺利,有时候要空等大半夜。早春的风还很冷,尤其到了过半夜,穿了厚棉袄,冷气也一阵阵地往骨头里钻。人要在田埂上不断地走动,否则会冻得受不了,何况还下着冷雨呢!在早春的深夜里,老家那几亩地的麦子,都是父亲这样一点点暖热的。

⑥雨夜的梦里,她跟在父亲身后堵口子,左突右击忙了大半夜,早晨醒来觉得胳膊腿都是酸的。父亲能来吗?第二天一早,悬着一颗心踏进院门,却见父亲的三轮车已经停靠在院子里,车斗里还带了笤帚、锤子、钳子、收拾杂物用的大铁锨。他怕缺东少西,也怕他们张口片舌地去跟人家借,所以凡是能带的都带了来。父亲正在往墙体上刷涂料。她问:“麦子浇完了吗?淋雨了没有?”“那场雨一点都没落下都淋着了”,父亲笑着回答,神情里有一些疲惫,也透着一种尘埃落定的愉快,“麦子浇完,总算去了一桩心病。”说完这话,大家各自分头忙活起来。

⑦刷涂料这活看起来很简单,却是仗着胳膊上的力气。父亲七十多岁了,又在前夜刚刚淋着雨浇地,其疲惫可想而知。可是他依然干得有条不紊,似乎再火烧火燎的事情到了他这里一过渡都是可以喘口气的。

⑧在进进出出的忙碌中,父亲手里的活一直没有停歇。她烧好了水,泡了茶喊他到院子里休息一会。他答应着,可是没有挪窝。他刷得很从容,他不怕苦,似乎他多干一点,多坚持一会,孩子们就能少些劳累。骨碌骨碌的滚子声,让斑驳无序的世界有了那么一点安静,一点主心骨。那骨碌碌的滚动声,把人郁结在心中的愁绪撕开了一道口子,风吹进来了,阳光照耀进来了,阴霾消散,院子里重新有了光亮。

⑨一面墙完工,父亲起身,揉了揉自己的腰,拍了拍身上的灰土,到院子里喝茶休息去了。一点白色的瓷料粘到他帽子上,他摘下帽子来扑打,头顶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一些,看得她一阵心酸。想,天高地厚,人情冷暖,我们主宰不了这个世界,也指使不了什么人。活到四十多岁,需要求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依然是这个人——即便他再疲惫,再衰老,再有可以推托的理由,只要接到你求援的电话便立刻赶来。他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你:有他在,世界依然温情柔软,你依然是那个被人庇护被人疼爱的孩子。

(有删改)

1.“她”的心情随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故事情节

“她”的心情

(1)__________

烦乱

求援父亲,得知父亲要连夜浇麦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愁绪消散

一面墙完工,父亲休息时,露出增多的白发

(4)__________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找谁来帮忙好呢?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再找一个小工?修修补补的活,既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价钱还在其次,关键不是亲近的人干活未必肯用心。

(2)风吹进来了,阳光照耀进来了,阴霾消散,院子里重新有了光亮。

3.文章第②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的父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第⑨自然段为例,任选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突出父亲这一形象的。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