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人虽远  余光犹在

中西文化童子功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全家迁居重庆,父亲在城里办公。住在附近的二舅比父亲闲得多,于是他就成了余光中的古文先生。二舅家中藏书不少,余光中尤其爱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连“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雾迷江赋》都读了好几遍。那时,同学之间互勉的风气很浓厚。巴蜀文风颇盛,民间历来重视旧学,可谓弦歌不辍。余光中的四川同学家里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学校炫耀,乃得陶渊明式的奇书共赏析的快乐。高中毕业时,余光中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了北大和金陵大学。由于母亲和他从来就相依为命,孝子余光中遂放弃北大,选择了金陵大学外文系。金陵大学原属教会学校,英语是该校的强项,余光中后来能随心所欲地畅游于英文原著,与外文系的训练甚是相关。

1949年,余光中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在厦大的半年里,余光中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他开始大量阅读英诗。读诗之余,他也开始学写新诗。在这之前,余光中早已经读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所以,写起诗来起点就比较高。余光中后来称这是他去台湾之前最大的幸运:去台湾的时候,虽然手上没有带什么书,好在新文学运动以后最好的新诗他都已了然于心了。

诗情催化

1950年余光中随全家来到台湾,进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生活和学业基本安定后,诗兴便又勃兴起来。他的诗作在《新生副刊》《野风》等刊物上陆续刊登,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台大的同班同学蔡绍班把余光中写的一叠诗稿拿去给梁实秋先生评阅。没想到,不久他竟转来梁先生的一封足足两页的信。第二天,余光中就央求蔡绍班带他去见一见梁先生。离开梁先生寓所的时候,余光中悄悄对蔡绍班说:“从今天起,我真的开始步入文坛了!”余光中的创作在这些日子里收获颇丰。

1953年,余光中入伍服役,任编译官。虽然编译工作十分繁忙,但余光中依然坚持创作,并在写诗之余也尝试写些散文。在他最早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他最早的一篇文学批判论文《猛虎与蔷薇》中写道:猛虎代表阳刚,蔷薇代表阴柔。余光中非常欣赏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一句话“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因为这体现了余光中创作和做人的一个基本理想。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花了 20多分钟,写就了积压在他心底20多年的《乡愁》。这首诗为余光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引发全球华人共鸣,先后被选入教科书,时至今日依然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意象。

桑榆之年,笔耕不辍

在这半个世纪中,余光中笔耕不辍,无论从创作的质量和数量,还是从文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影响力,余光中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无疑都位居前列。虽然已是功成名就,但晚年的余光中一直在坚持写作和教学。2017年,金光中重出《守夜人》和《英美现代诗选》两本英译增订本,大量增加新作或改动年轻时的诗作。在修订《守夜人》时,余光中已是89岁高龄,但他对待诗文一如初见,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符号他都字斟句酌,这正是他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的体现。他还满怀雄心壮志地说:“我还有很多作品未出版,要搜集、校对,这都需要时间,再给我5年到95岁,我还要定一个5年的工作计划,也就是这一年,余光中获得了百年新诗贡献奖——创作成就奖。在余光中(虚岁)90寿诞生日会上,他幽默地表示,很多人好奇他岁数已大是否还在写诗、创作,他笑说:“你们怎么不问我还有没有呼吸呀?”显见在他心中,写作就像呼吸一样,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今,诗人虽然远行,但余光永远都在。

(编摘自《文汇报·余光中传》、崔巍《余光中:<乡愁>不朽乡思不绝》,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7年,余光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诗创作要发展得更为充实强健,他说:“必须超越‘第一人称的艺术’的狭隘诗观,向散文,甚至小说和戏剧中收复诗的诗土”。他后来提出的“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不但为余光中的诗歌多姿多彩的风格增光添彩,也提高了中国现代诗的表现力。这种突破文类、左右逢源的艺术实践,遥遥开启着后现代的精神。

(节选自徐学《余光中传》)

②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他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中国日报网》)

③“曾经他在讲座上说过‘文学是闲出来的’我感同身受。”袁学慧说,现在中文系的学生很忙,经常忽略身边的东西。但余先生之所以能将“中大里的雾”“沙田的地貌”等用散文形式写出来,就是因为他很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

(中新社《港中大师生追忆余光中:诗人若近,人间似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余光中在厦门大学读书时,不仅阅读了大量英诗,更是读遍了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这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奠定了其后来创作诗歌的基础。

B. 余光中到台湾安顿好后,诗兴开始勃发,他在《新生副刊》《野风》等刊物上陆续刊登了许多诗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创作热情。

C. 余光中认为,现代诗创作要想发展得更为充实强健,唯有从散文、小说和戏剧中汲取营养,后来提出了“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

D. 余光中任编译官时,工作虽然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坚持写诗,也尝试写散文,这是他把写作比作呼吸,坚持创作、笔耕不辍的体现。

2.文章主要在谈余光中的文学创作,但开头用大量文字介绍了余光中去台湾前的生活经历,为什么?

3.余光中认为“文学是闲出来的”,这与他笔耕不辍、未曾闲过的一生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