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气温对人格特点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心理和行为特征也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地缘性格差异”。但是何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相比人文环境作用的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此前一直少人问津。2017年11月,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在《自然》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气候因素中气温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关于地缘性格的成因,此前有“生存方式理论”“选择性迁徙理论”和“疾病流行理论”,而这些理论并未直接触及自然因素。王垒教授根据2010年中国多城市性格测量,提出了关键猜想:环境温度是影响人格特质的源头性因素,人类行为与环境温度息息相关。适宜的温度增加了人类探索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同时,适宜的温度也决定了劳动生产模式,影响了传染疾病的发生,左右了选择性迁徙的决策。

该课题的难度之一,是必须在一个地域跨度足够大、涵盖丰富地理和气象差异的国家内收集数据;为了对应足够精确的气象数据,人格数据要以城市(而非省)为采集点,且该城市要有足够年度数量的各类气象资料;为了控制迁徙的影响,受测者要求其和父辈两代人同在一个城市居住,没有发生过“移民”。

为此,王垒教授组建了课题组,邀请国内多所大学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最终采集了中国内陆59个城市、40年的气象数据,同时采集了各城市5587名大学生的人格数据(这些人入学前18年居住在与祖籍相同的城市)。分析发现,在控制城市GDP水平、城市规模、传染病发病率、大米和小麦种植面积等变量后,城市的温度适宜性能显著预测该城市的人格特征。居住在气温接近22℃城市的人,社交性和稳定性人格维度及个人可塑性人格维度都显著较高。这可能是因为适宜的温度使人们有更多的户外和社会交往活动去探索、接触新事物。

王垒教授随后邀约国际合作者组成跨国团队,获取了来自美国1万多个不同邮编区域的气象数据和166万人的人格数据,计算结果重复了中国样本的发现,增强了结论的可靠性。该项研究成果对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作者预言:随着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人们的性格可能会受到影响。

摘编自“北大心理学院官网”:《王垒课题组在<自然>发表文章揭示气候因素对人格特点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的性格造成影响,王垒教授课题组开展了此项研究。

B. 2010年中国多所城市性格测量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王垒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C. 温度是自然环境中源头性因素,因为它决定了生产方式、传染病发生、人的迁徙等。

D. 课题组选择了邮编区域为单位来获取收集美国气象数据,确保了该数据的准确可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提出猜想、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验证结论等方面阐述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B. 文章用较大篇幅指出“选择性迁徙”等理论的不足,凸显了本研究的开创性价值。

C. 文章详细阐述了收集数据过程,并列举了具体数据,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D. 文章先阐明“地缘性格差异”的内涵,然后介绍该研究的过程并指出其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无法保证该研究结论的真实有效。

B. 中美在地域跨度等方面较接近,这可能是王垒团队选用美国数据进行验证的原因。

C. 课题组邀请国内多所大学参与数据收集,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学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D. 关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的结论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