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已正式为“研学旅行”的内涵正名,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在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受访者中,70%左右的人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研学旅行。从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调查来看,70%的人期望旅行时长是6—10天,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10000元的所占比例迭88%,各区域主要热门旅游城市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比例基本达到70%以上。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未来3—5年内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学校、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旅行社等相关企业跨界融合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主打方向。

(摘编自2017年10月《<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研究成果发布》)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

材料三:

研学旅行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自我认知,通过旅行增长阅历、锻意志、修炼人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体悟人生与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担当。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究、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坚持、薇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要根据时代要求,立足国情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根据条件逐步开展着眼于乡情、市情、国情、国际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增加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积极培养与此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有全球眼光和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摘编自陈文杰《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材料四:

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

刘信中: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它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那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记者:您认为,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乡土乡情乃至家国情怀呢?

刘信中:当你走向世界,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会形成你的自信与大国情怀。所以引领学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这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家国情。

(摘编自新浪网《专访刘信中:“研学旅行”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消费需求后劲很大,研学旅行行业规模扩大,市场空间广阔。

B. 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的游学人次近几年来迅速增长,游学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

C. 由材料三可知,研学旅行既让学生个体成长,它是个体性的;同时它也让学生关注他人、社会,因此它也是群体性的。

D. 由材料四可知.只有真正走出去了,才能收获列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研学旅行无疑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内唱歌、演讲、劳动等,组织学生到校外探访自然与人文风情、科学考察与实验等,都是研学旅行很好的实施方式。

B. 《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境内游学人数由2014年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增长至85万,可见,境内游学比境外游学增长率高出许多。

C. 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能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

D. 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融人真实的社会,做到“知行合一”并逐步培养学生世界观、家国情。它也许能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E. 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促进下一代综合素质发展、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学校、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研学旅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