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李良旭

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

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

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

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

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的眺望着窗外。

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

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

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

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

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着……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

忽然,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目光全都投向了黑板,只见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有的还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肖老师开口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同学们听了,立刻纷纷议论开来。有个叫崔子涵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道:“我看过《动物世界》,上面好像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6次才会飞行。”另一个叫许静的同学回答道:“听我奶奶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8次才会飞行。”又有一个叫李平平的同学说:“我看过一次科普读物,上面好像说蝴蝶的翅膀要扇动9次才会飞行……”同学说出各种答案,最多的说蝴蝶要扇动21次翅膀才会飞行。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肖老师心中涌动起一股股暖流。她感慨万千地说道:“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蝴蝶要飞翔,必须要反复扇动自己薄如蝉翼的翅膀,才能够自由地飞翔。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反复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才会避免差错,这是一种阵痛,也是一种必然,任何欲速则不达。”

说到这里,肖老师看了看王小朋,她发现,王小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明显地挺直了许多。

肖老师最后说道:“我也曾经反复扇动自己的翅膀才学会了飞翔,就是到现在,我有时对一个问题,也需要反复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答案。”

同学会心地笑了。大家伸出两只手,上下摆动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鹏还是不会做。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赏析划线句。

(1)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从加点词角度)

(2)她有些揶揄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从人物描写角度)

3.文中的肖老师主要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煽动翅膀的蝴蝶。暗线是:肖老师对王小鹏的态度。

B. 刚开始肖老师对王小朋观察蝴蝶这一行为的不在意、生气,后来通过和同学们探讨之后,从而对王小朋的认可、肯定。

C. 文章运用“会心一笑”这一神态描写和比喻句结尾,说明肖老师的这堂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省略号又能令读者思考并回味无穷。

D. 肖老师对王小朋提出的“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这个问题和同学们进行探讨,最终得出“任何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让王小朋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慢慢来,不可急功近利。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