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材料三

一个深爱着自己民族的作家,他对于处在灾难之中的人民的态度是复杂的。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愤慨与痛惜战争灾难中所暴露出来的“国民性”的忍辱与苟安,而且以沉静的理性思考着这种“国民性”的历史成因,老舍的批判成为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

作家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体现为瑞宣的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并没有导致自我完善,瑞宣终究不免于惶惑与偷生。为什么?瑞宣自己这样辩【解析】
“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这就是说,不欲偷生而终于偷生、不当惶惑而终于惶惑的原因,要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家观念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延伸,血缘家族意识成为国家社会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于是,当家事与国事相矛盾时,便不能不以家事为重了。老舍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触及到民族文化的这一致命弱点,是深刻而独到的。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循着血缘家族意识这个线索探寻着中国人之所以会失去“自卫的刺”的社会历史原因。祁老人面临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还觉得“对国事,正如对日本人,他以为都离他很远”。为什么是这样?这位四世同堂的老太爷是认为“宰相大臣才是管国事的”,而他自己不过是个无知的小民。这里,老舍已经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与愚民政策是导致国民冷漠政治的原因。老舍看得深刻:“老百姓是不甘心受日本人的奴役的,他们要反抗。可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和平、守法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力不从心。”

老舍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比作无刺的玫瑰,柔弱而缺少自卫的能力,但素质是美好的,他的发掘,旨在探究能使民族精神振兴起来的力量源泉。古远的民族文化显然是一种束缚人民思想的保守力量,然而,作家又把它看作是民族人格力量的源泉所在,这岂不相互悖反吗!其实,这恰恰是老舍文学审视的理性之所在,中国民族的可敬与可悲往往是同在的。老舍说得对:“正因为中国人被侵略了,中国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民族重新发现了自己。

在展望我们民族的未来时,作家已经意识到,在清除了封建政治的毒害之后,将会有民族精神的复兴。他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他曾给予最高赞美的黄河的子孙身上,寄托在社会下层的那种“原始的力量”身上。那些脚登在黄土上、有着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和坚强的灵魂的劳苦大众,是中国人的脊梁,那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民族之故我之所以有希望变成以刚毅去争取和维护和平的民族之新我,那弱者的“善”之所以有希望变成强者的“善”,就因为有此坚强脊梁的支撑。这样一来,作家自己便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取材于李辉、韩经太《对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有删改)

1.“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示儿》)

D.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这种审视的具体内容。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