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迅速)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祖死于是     齐人勿附于秦

B. 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 赂秦而力亏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才导致了灭亡。

B. 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C. 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与六国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 “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