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者

①他总是深夜来访。

②我打量着这个行者——现在叫探险家。我打量着这个从外貌到内心都与众不同的能人,这个异人。我甚至心里有一种怀疑,是不是行者武松乘夜从蜈蚣岭突然来到了我的面前?

他的长发是武松式的长发,而不是现代派艺术家的长发。他的这种长发,是一绺一绺的,不卷曲,无光泽,没有修饰美化的痕迹,披散在胸前、肩头,似乎没有梳开,像一股股粘住的绳子,蒙着汗尘。他有一副经常垂下的眼皮和一个苍老的、多皱的、会做出各种表情反应的额头。他说话的声音很小。更多的时候,他是用额头上的反应来回答你。

④他是一个极古怪的人,貌古而神怪。你无法看清他有多少岁,皱纹和活力、奇异的装束和强健的体魄在他身上交织着。

⑤他把自己从城市的人群中放逐出去,整整九年了。

⑥在两年多的岁月里,他用他的脚掌和心灵抚摸了一遍长城,从头至尾。最后他留下这样一句真实感受,他说:“从我踏上寻找长城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再也不会找到家门了。”

⑦他还用76天时间牵了十几峰骆驼,独自纵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那是怎样的76天,他没有详细去说,他仅仅讲了一个细节。当他最终走出沙漠时,他在沙丘上发现了一个烟头,他捡起来,放在鼻子上嗅着。“我终于又闻到了人味儿!”他说,然后他划了一根火柴,点着这半支香烟,他吸到了另一个不知名姓的生命留在这上面的气味。

⑧行者为自己设计了18次行动,准备了43个目标。他的这些目标任选几个刻在下面,都会令人感到强大的挑战性——长城丝绸之路黄土高原、神农架罗布泊喜马拉雅山、墨脱各拉丹东雪山、玉珠峰……

⑨还有五大沙漠:巴丹吉林、毛乌素、腾格里、塔克拉玛、千古尔班通古特。

⑩一个人,在今天这样追求享乐、艳羡豪华的人世间,却给自己的生命摆出这样一系列豪迈、阔大的目标,他追求这样的“享乐”,艳羡这样的一类大自然的“豪华”,应该算得上是一位行者了。

行者说:“给我十次生命,一百次生命,我做过的都不算什么。对于宇宙来说,我们不算什么。”

行者又说:“物质精神之外,还应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第三级阶梯,或更多的阶梯。”

行者还说:“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人的遗传序列之上的来源。”

他总是深夜来访。

(15)我打量着他,他处处与周围的习见的人群不同,怪异而令人生疑。我想,如果不是他失常了,就是浸泡在世俗生活中的我们麻木了。

(16)难道探险家与诗人之间有什么相通的东西的吗?或者探险家在本质上都是诗人?总之都是不安于平庸生活的人,都渴望去掀开那神秘的一角。最后的结局也一样,因为走得太远了,他们被好奇心引领得远远离开了众人。读万卷书——读者;行万里路——行者。

(17)求知者啊,你何等固执,何等褴楼,何等艰辛饥渴而又神色庄严啊……

(18)夜很深时,他告辞走了

(19)行者行在很深的、如墨的夜里了。谁也听不见他的脚步声。

(20)他走路是很轻、很轻的。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他有18次行动,43个目标,所以他总是深夜来访。

B. 他性格古怪,装束奇特,不讲卫生,令作者难于接受。

C. 文章巧用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险恶。

D. 结尾强调行者走路很轻,表现他体贴善良避免骚扰邻居。

2.作者着重叙述了这位探险家的两次经历,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③段划线句中,“武松式”一词用得惟妙惟肖。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抚摸”一词,表现了行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这位探险家为“行者”,“行者”的精神有什么丰富内涵?请概述。

5.文章以“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写行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