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道路之幸     熊红久

嘈杂的客运站,我费力地爬上车顶,将手里的铺盖,塞进行李架的网兜里。再挤进班车内,对号入座。

汽车启动,车厢很抖,像打摆子,排气管重重地放了两声炮,终于颤颤巍巍驶离站台。这是从边城博乐通向首府乌鲁木齐的班车,一天一趟。车站是一排土房,脱落的墙皮上钉了几个木板站牌,常年曝晒,板现裂缝。远远望去,站名们咧开嘴,打着哈欠。

从怀里掏出录取通知书,又仔细看了一遍。没错,是我的名字,鲜红的印章盖在新疆司法警官学校的落款上。报到日期是1985年9月10日。内心的欢愉让我暂时忘却了车辆的破旧和污秽。拐上三一二国道,车轮换了一种叙述方式,颠簸成了主题。身体像随风扬起的麦粒,一锹一锹,抛起又落下。阳光像烧红的烙铁,伸进车内。贴在窗户上遮光的报纸,毫无用处。闷热和汗臭“狼狈为奸”,覆盖了触觉和嗅觉。恣意汪洋的汗水,呈燎原之势,流过面颊,流过脖颈,流过后背。有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有老人粗重地咳嗽。车子仿佛行进在战争片里,到处都是被炮弹炸出的坑,轮胎在坑洼的路面上跳跃和颤动。

十几个小时的行程,在反复做两件事:擦汗和为下一次擦汗做行动准备;颠簸和为下一次颠簸做心理准备。

早先涌出的那点美好,先是颠得支离破碎,而后熏得四散溃逃。翌日一早,车子吱吱呀呀上路,又开始临摹昨天的细节。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学校。只有三四幢楼,一个铺满煤渣的体育场。从宿舍楼门口朝东望去,荒郊野岭,杂草萋萋。高高低低的上岗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坟冢。离宿舍最近的,不足百米。能从偏僻的农村,考进大专院校成为一名警官,内心早已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激。这样的读书环境构不成对情绪的影响,就像过年穿了一套新衣服,不会在意款式和格调。

二十五年后,我从博乐调往乌鲁木齐工作。也是炎热的夏末,也是那个车站,却早已气象万千。候车室宽大明亮,候车椅柔软舒适。LED大屏清晰地标注着地名和站点。广播员声音柔华圆润,奔驰大巴鱼贯而入。车内座位干净整洁、松软宽敞;空气通透凉爽、芳香弥漫。

即使车子在飞驰,也像坐在自家的沙车过高泉时,忽然瞥见远处一排老旧的土屋,斜蹲在新益的楼房边,佝偻着腰,斑驳的土地上忽隐忽现出“美味餐厅”的字迹。远远望去,昔日的繁华已被岁月埋进了往事里,忽然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觉。

人们对一条路的幸福感,来自于它的快捷和顺达。同样是这条路,同样是前往乌鲁木齐,生活所带来的变化,甚至比我们的想象还要迅速。

饭后,打了个盹,车子就停靠在碾子沟车站,全程仅用了六个小时。

周末,去学校看看。下了站台,四周环顾,却找不到学校的影子了。除了站牌,眼前的景象与记忆的呈现完全不符。四通八达的道路,高楼林立的小区,一排矮矮的院墙,林木拥围、花团锦簇。终于在绿树叠映中,找到了被遮挡的校牌。心情顿时轻松了,学校还在,那些有温度的往事就不会无家可归。

校园早已脱胎换骨,化羽成蝶。林荫小道,亭台楼阁,彰显着幽静浪漫的情调。教学大楼,体育场馆,展现出现代科技的力量。当年黑煤渣的跑道,已变成翠绿的塑胶,平整,宽阔,富有弹性。举目东望,曲折的山路盘根交错,模仿藤蔓的缠绕,而一幢幢醒目的别墅,就是长在藤上的葫芦。记忆和现实,截图了两张不同的画卷,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整个社会都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变迁。

我抚摸一棵棵粗粝的树,仿佛一下就触摸到了十八九岁的往事。那些在树林间朗读的诗歌,并没有消散,让每一片树叶收藏了。秋雨或者冬雪,滋养了这些诗句,又储存在了树的根部。每年的春季,那些悄悄攀上枝头的嫩芽,都是一行行诗。

遐思之中,接到母亲电话,这个七十五岁的老太太用洪亮的声音告诉我,家门前的高速公路已经修通,从村里到市区只需要半个小时。说富民安居的新楼房,下个月就可以搬进去。

十年前,村里通了柏油路。五年前,村里盖了抗震房。 现在,高速路通了,新楼房又要竣工了。生活的前景,看得见,摸得着:内心的期待有方向,有目标。支撑着一条公路变迁的,引领着生活向好的,其实是我们所坚持的那条道路,那条被中国人民认可又被外国人惊美的中国道路。道路之幸, 是百姓之福,是国家之本。它连通着亿万个家庭,也连通着幸福的归宿。

1.阅读全义,梳理“我”的感情变化过程。(每空须填一个两字词语)

欢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惊叹 →____________

2.请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早先涌出的那点美好,先是颠得支离破碎,而后熏得四散溃选。

(2)我抚模一裸棵粗粝的树,仿佛一 下就触摸到了十八九岁的往事。

3.文章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请具体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读完全文你对“幸福之路”的“幸”有怎样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