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

车辉 蒋昕捷

①晚上11时,是中国传媒大学男生宿舍熄灯的时间,寝室里又响起了黄林(化名)的叹息声:“哎,今天我又没读书。”“快睡吧,你每天晚上都说这话,第二天还不是一样。”室友说。果然,第二天一早,黄林从床上爬起来,眼睛还未睁开,就随手按下了电脑开关,一屁股就坐在了电脑前。黄林读研究生将近1年了,桌子上横七竖八地躺着23本书,可他一本都没能完整看下来。

②这已是普遍的现象。近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7.8%,这说明一年里我国国民中有一半人没读书,我们认为这是阅读危机。据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升国介绍,自1999年启动调查以来,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这次是首次跌破50%。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的占29.1%,其中近一半的是十八九岁的青年。

③在谈到当前的阅读问题时,被采访的专家都用了“阅读危机”这个词,仅从数据上来看,1999年首次调查时,国民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也有专家认为阅读率逐年下降是不可逆转的。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娱乐休闲方式增加,因此没有必要忧心忡忡。

④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加,此次调查显示,上网阅读率1999年是3.7%,2003年增加到18.3%,到2005年已经达到2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05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成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在10小时左右,网络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⑤对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提出,备受青年人推崇的网络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浅阅读”,图书的意义在于它所提供的信息,更加接近知识(Knowledge),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信息(inforation),更加不是大众传媒所追逐的娱乐。“我们应该收获知识而不光是信息。”魏玉山认为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会逐渐滋生人们一种浅尝辄止的心态。大家会渐渐地习惯停留在某个信息之外,只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实际上,网络信息往往是浏览式的、跳跃式的,难以形成专一的系统的思考。图书阅读则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对形成人的抽象思维有好处。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席殊在有关设立“国家阅读年”的提案中指出,通过读书接受知识的过程才是思想形成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不读书,就意味着接受信息常常是被动的、大众的,缺乏思考的,只有图书阅读这种不可替代的思维训练才可能帮助人们思考和形成智慧。中国传媒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发现,近年来他所带的很多研究生思维方式受网络影响很大,完全是碎片化、跳跃式的思想-----想法很多,却往往无法深入。他认为这和长期缺乏阅读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

⑥如何解决阅读危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教育界、出版界、文化界各个方面的合作,小范围的尝试很难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据记者了解,一些国家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阅读危机。比如英国就设立了有政府主导,民间机构全力参加的全国阅读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全年的活动转变英国国民的阅读态度。席殊建议,我国应该由政府出面组织类似“阅读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将图书馆、书店列入城市规划中,做到每个社区都有书店、图书馆,同时还要在小学开设阅读课,让孩子们亲近阅读,从小形成阅读习惯。

1.选文第①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结构上看,起到什么作用?

2.从全文内容看,作者认为“阅读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现实生活中“阅读危机”还有原因,请举例说明。

3.请列举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的区别。

4.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假如今年这天你们班上举行一次“读书会”活动。

(1)请你从强调读书意义的角度为本次活动题词,并用正楷字把题词写在下面的方格内(10字以内)

(2)读书会上,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要求写出篇名、内容以及它对你的影响)。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