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null 1 题,单选题 3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null 共 1 题
  1. 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1 题
  1. 据统计,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7个城市提供的;全国90%以上的发电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1949年,沿海地区的棉纺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7%、毛纺锭的90%。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 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

    B. 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

    C. 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D. 非常重视沿海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  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

    A. 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

    B. 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C. 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D. 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1304年一1374年)认为: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占据最高地位,因而对上帝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这说明他

    A. 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B. 注重对人的哲学化研究

    C. 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先河

    D. 意欲使人摆脱神学束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B. 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阳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 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 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 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余组织总裁等。“一带一路”战略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

    A. 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B. 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C. 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 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79年创办的《计划经济研究》学术期刊,先被更名为《经济改革与发展》,后又再次被更名为《宏观经济研究》。这反映了我国

    A. 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下降

    B. 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C. 推广了凯恩斯主义的成功经验

    D. 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 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 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 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 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一规定体现了

    A. 人民主权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联邦共和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

    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C. 具有封闭性

    D. 违背了公平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二十一条”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这些教育举措

    A.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 直接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 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条件

    D. 牢固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

    A.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 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 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 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这说明当时

    A. 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 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

    C. 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 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A. 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 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客观发展的要求

    B. 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

    C.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D.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从中可以看出

    A. 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C. 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 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他的主张

    A. 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性

    B. 找到一条合适国情的救亡之路

    C. 实质是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D. 促进青年觉醒,瓦解了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 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 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出处

    论述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A. 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B. 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C. 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D. 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 “十三行”辞退员工

    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维护了私有财产

    B. 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C. 实现了社会平等

    D.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A. 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B. 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图为1918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图中的字是“打倒”,图下还附有诗句:“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

    A. 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

    B. 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C. 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D. 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 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

    C.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 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者按:《亮剑》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之一。《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

    《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