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为此,毛泽东发表了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B. 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影响

    C.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

    D.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为而无不为,是“天道”对“人道”的启发。这一思想

    A. 代表了古中国对宇宙起源的探寻

    B. 回答了春秋“乱世”的原因

    C. 揭示了社会运行的某些基本原则

    D. 有利于“春秋大一统”的实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他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作为重建礼序的主要途径。据此可知孔子

    A. 厌恶各种思想日趋活跃造成的“礼崩乐坏”

    B. 认为礼乐制度是维系周王朝统治的根本原则

    C. 力促儒家学说的官方化,实现为统治者立言

    D. 依靠道德重塑和恢复等级名分重建社会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可见他主张的教育

    A. 依托于国家政权践行实施

    B. 以道德完善为培养宗旨

    C. 是针对全民的因材施教

    D. 可禁绝其他学术的生存空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白银货币化、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追逐白银的风气渐炽。传统的伦理纲常、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这种背景下王阳明开创心学。曾国藩赞其:“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以下对于阳明心学的叙述,正确的是它

    A. 为市民工商心态的积极代言

    B. 实现了价值中心的内向转移

    C. 与程朱理学存在本质的区别

    D. 开“经世致用”的风气之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朝汪道昆说:“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并施之耳。日中为市自神农,盖与耒耜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与他观点接近的是

    A.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B.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皆本也”

    D. “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朝中期以后一大批读书人专门写通俗流行的读物,有的甚至集创作、刻板印刷和发行于一身,全方位地从事通俗文化经营,并大获其利。明末苏州人冯梦龙就是其中的代表。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A. 士人整体道德素养下降

    B. 科举仕途的难度增加

    C. 工商市民的地位提升

    D. “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驱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学者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以及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楚。”该学者论述的是中国的

    A. 世俗风情画

    B. 文人山水画

    C. 工笔花鸟画

    D. 年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为中国、西方重要科研成果比较图。古代中西科技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方科研具有抽象性和非实用性

    B. 中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C. 西方基督教扩张扼制科技文化发展

    D. 农耕时代中国经济领先,文明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认为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错误因为无知,最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关注道德,遵循理性的指引的哲学家是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康德将人本身视作目的的强有力观念,为普遍权利提示了基本形式:否决权,在法律上体现为生命权、身体权和财产权、同他人产生法律关系的权利等。由此可知他

    A. 倡导与维护人权

    B. 赞成普遍民主

    C. 反对代议制政府

    D. 支持法国大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4-16世纪罗马经历了约40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富丽堂皇的包装,还有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甚至有诸多教皇是由人文才能而登上权力巔峰。这反映出

    A. 人权至上思想占据主流

    B. 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社会观念

    C. 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宗教

    D. 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宗教改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路德加深了宗教对人的奴役

    B. 宗教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C. 路德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独裁

    D. 宗教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牛顿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与此观点相对应的结论应是其

    A. 促进了启蒙运动兴起发展

    B. 推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确立

    C. 为工业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D. 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变化最能反映当时

    A. 国人由鄙视西方转向崇洋

    B. 中国由朝贡体制转型为近代外交

    C.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受冲击

    D. 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从对抗到和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这表明作者

    A. 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 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和中坚

    D. 试图控制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走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谭嗣同在《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又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借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以儒家思想作为变法理论基础

    C. 受制于传统思想理论未有突破

    D. 以“托古”为维新制造历史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陈独秀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这说明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

    A.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B. 引进西方政治理论与人性思想

    C. 传播资产阶级新思想与文化

    D. 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12年孙中山撰文指出,某些主义已“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当前“应实行经济革命”,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其“实行经济革命”的设想主要是基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C. 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

    D. 对欧美社会问题与弊病的借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后逐渐以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

    A. 准确地把握了民族问题的时代内容

    B. 随民主革命发展而不断丰富理论

    C. 逐步超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范畴

    D. 转而致力于中国与世界革命同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下列各项,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本质上的一致性,概括最准确的是

    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产物

    B.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C.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D.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者是

    A. 雪莱

    B. 巴尔扎克

    C. 贝克特

    D. 高尔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他们要画的只是他们亲眼目睹的物象,而且也不是在深入仔细的研究以后获得的。他们的绘画不是要唤起观众的同情或通过作品告诉观众什么道理。他们的绘画在于说明绘画仅仅作为绘画所具有的价值和重要性。”与这一观点吻合的作品是

    A.

    B.

    C.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90年代以来其在全球票房的分成高达60%以上。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 以科技、娱乐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B. 抑制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影业发展

    C.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朱子语类》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正义即是谋利”,“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李贽《焚书》《藏书》

    材料三  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时代前进的要求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当时他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四  “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

    ——《船山全书》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创立发展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三,指出李贽思想相对于朱熹的明显变化,并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夫之对李贽观点的修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论道式智慧往往出于个人兴趣,沉溺于争辩和脱离实际。中世纪,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上帝的光环上”,尘世微不足道。现代社会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构成了现代性的历史前提。对“神圣知识”观念的打破是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结果,功利主义把近代人从“沉思的生活”转向行动的生活,渴望一种实用知识,使人成为自然的拥有者和主宰者。

    在与宗教权威的斗争中,人们的价值观逐渐由中世纪宗教的“信仰-理性”转向“经验-理性”,由此经验证据逐步取代了传统权威,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逐渐结合,人们强调两条获得知识的途径,即通过推理与经验。观察从科研的从属上升到主要地位,由此创立了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打通了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17世纪英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清教主义。正是清教的精神气质所固有的种种社会价值导致了对科学的赞许。如文德尔班所言“哲学必须是自然科学——这是当时时代的口号”

    ——摘编自《论科学精神特质的现代性维度》

    材料二  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许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现代化把人变成现代化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现代性对立于传统,其次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现代化(对理性、科技、进步等命题的反思),最后对立于现代性自身,即时刻警惕着现代性的任何一副面孔形成新的传统或权威。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在17世纪的最高成就。

    (2)结合相关史实,阐述近代自然科学得以生成的社会土壤。

    (3)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现代化过程中的这种分裂、矛盾与痛楚。并谈谈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梁启超《新小说第一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是为"小说界革命"的开始。梁启超亲自撰写了《新中国未来记》,以为创刊号重头之作,"小说界革命"的创作典范。该篇“往往多载法律、章程、演说、论文等”,还写:那年正月初一日,民众举行维新五十周年大庆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处处有演说坛,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吴淞口、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末技”“小道”能安邦,它催发了上海文学的繁荣进而惠及全国,也在文学创作上改变了传统才子佳人式的审美趣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可被梁启超视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小说数量既不多,且只行时了二三年。

    ——摘编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催生的“中国梦”》等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与“小说界革命”有关的一个论题,并论证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