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朱子语类》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正义即是谋利”,“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李贽《焚书》《藏书》

材料三  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时代前进的要求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当时他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四  “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

——《船山全书》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创立发展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三,指出李贽思想相对于朱熹的明显变化,并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夫之对李贽观点的修正。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