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B.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B. 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可知

    A. 世俗理性的觉醒只存在于西方社会

    B. 社会环境差异造成中西方不同的理性观

    C. 民族危机延缓国人追求理性的步伐

    D. 儒家的思想意识扼杀了近代国人的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这反映了当时

    A.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

    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

    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

    D.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出现了一种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这些人对于当时西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满,进而进行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在美国也流行“垮掉的一代”文学,辐射了美国当时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这些文学流派

    A.均带有反传统、反社会的色彩

    B.违反了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

    C.反映了青年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別: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出

    A.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相同影响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面对混乱的社会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有些观点看起来完全相反,比如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别人:儒家却主张“仁爱”,即推己及人的有差等的爱。这说明

    A.墨子的思想具有空想性 B.儒家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

    C.诸子百家注意标新立异 D.儒墨代表的社会地位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

    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各个时期的古希腊雕塑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的阶段,进而发展出“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艺术

    A. 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

    B. 人文主义精神持续不断

    C. 得益于民主政治的繁荣

    D.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启蒙运动时,卢梭认为:“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康德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由此可见

    A.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B.启蒙思想的内涵在否定中求发展

    C.启蒙学者举起了理性和科学大旗

    D.启蒙运动强调人本身的自觉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人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人日本 D.瓷杯瓷盘随郑和下西洋传到阿拉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下列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观点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 D.外贸成为了重要税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查尔斯·穆里在《人类成就》一书所做调查中,瓦特与爱迪生并列排在第一位。迈克尔·哈特在《人类历史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中将瓦特列在第22位。二者推崇瓦特主要基于其

    A.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B.实现了科学和生产技术的结合

    C.拓展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手段 D.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D.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社会主义成为各阶层共识

    C.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据此可知.此时的毛泽东十分重视

    A.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B.武装斗争中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

    C.开展土地革命争取人民群众支持

    D.发动人民群众壮大民主革命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8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反映出的共同的实质性的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差异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A.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设成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

    数据表明,建国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A.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符合工业化体系已建立的具体国情

    C.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近代巴黎举办了一次“无名画家展览会”。参展的几十位艺术家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用微小的笔触画在作品上,以保持纯色状态在空间中的混合。这一艺术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是

    A.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B.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C.工业革命全面而深刻影响西方社会

    D.欧洲民族运动高涨忧患意识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阶段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西方思想及典型事件,并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普鲁士的传统中,应征者必须在大学里学习过三年法学,在法院里实习四年,通过两次严格的考试,才有资格担任高级文官,这就形成了德国高级文官明显的“法官型”结构。长期的学历教育和训练使得年轻人进入德国高级文官阶层时已近30岁,比他们在英国同行大5-6岁,在精力、视野和竞争意识方面略显不足。在19世纪的大学里,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容克贵族、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有产阶级的子弟,他们把学习法学作为将来从事文官职业的准备。1898年7月31日,一个由内政部副大臣领导的专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大学应开设专门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政策讲座,并使大学生有机会在假期里参加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班,并且建议将应征者在法院里的实习期减少到一年,将在省级行政部门工作的年限增加到3年。1906年,普鲁士正式通过了以该委员会1898年报告为基础的改革法令.

    ——摘编自王扬《19世纪未20世纪初德国高级文官状况试析》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于6月23日颁布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的诏书,宣布以后乡试、会试等一律改试策论。随后又多次颁布诏书,调整了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

    ——摘编自关晓红《清季科举改章与停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鲁士高级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鲁士高级文官制度改革与光绪皇帝科举制改革的共同之处。并分析产生的共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三年下令废除佛教和道教,捣毁佛像,焚烧佛经,沙门、道士还俗。近百万僧尼、道士及依附寺院、道观的人由此成为承担赋役的国家编户,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北周武帝执政时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活动的历史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成书于1772年,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编幕的。该书主要收集以往各类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有35000多册书,7.9万卷。其中经部包括书类、礼类、春秋类等十大类;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等十五大类;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农家类、天文算法类、医学类等十四大类;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词曲等五大类。法国《百科全书》是在狄德罗的主持下编撰的,1751-1772年共出版28卷。从涉及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宗教信仰、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提倡科学技术,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平等、思想自由。狄德罗在编撰过程中却遭遇了阻碍、迫害,甚至以“思想危险”的罪名被投入监狱,第1、2卷出版后,又被教会指责为“异端”。

    ——据郭伯恭《四库全书篆修考》等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