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监察机构从隶属于行政机构到独立,从名目繁多、职权不清到台院制和六部分察制,监察官从近臣系统演变为御史系统、言谏系统,监察范围从地方豪吏到整个官吏群体,监察触角深入行政、财经、司法、军事、文教、人事、仪制等各方面,其组织、功能和作用,处处适应着封建专制的需要,折射出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关乎监察系统的权威性,直接影响监察体系的整体效能。古代帝王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监察,把御史台(后为都察院〉的地位,提升到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的位置。极端君主制的发展,促使监察机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无所不监,无所不察,保证了监察的整体、有序和监察效能的发挥。

为了确保监察的有效实施,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皇帝垂直领导体制。监察官不受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官员的制约,只对皇帝负责,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监察官被称作皇帝的“耳目之司”,御史出巡是“代天子巡狩”,具有一职多能的监察权限,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种垂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监察权与被监察权的适当分离。如果监察权和被监察权由宰相或地方长吏掌控,或者监察权与被监察权虽然形式上分开,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或隶属关系,就会使监察权虚化和弱化。

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大系统组成,力图实现监督的全覆盖、无死角。御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国家纲纪与吏治,打击贪腐,纠弹非违,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平衡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实现对社会的调整。言谏是以臣对君的谏诤、谏议为表现形式,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约束君主的恣意妄为。言谏机构形成略晚于御史机构,兴于汉,盛于唐,衰于宋,终于明,从其消亡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专制制度越强化,言谏制度越衰减,宋朝“台谏合一”、明朝“科道合一”,不单是监察百官的台官和谏诤皇帝的谏官在执掌上的混同,而是削弱了言谏对皇权的制约功能。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监察体制的改革,古代监察机构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监察制度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从隶属于行政发展为专门的机构,这是在功用上对政治制度的适应。

B. 最高统治者对监察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导致监察官不仅拥有监察权,甚至拥有裁断权。

C. 深入中央和地方各权力领域进行监察的同时又与之相分离,是监察独立性的核心表现。

D. 作为权力制衡器,御史和言谏两大系统互相补充,被监察权越强,其制衡作用越明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层递进,先概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其特征和现实意义。

B. 文章由概括到具体,阐释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机构独立、垂直运作、目标全面等特征。

C. 文章以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性为着力点,内容包括机构设置和权力运作的独立。

D. 文章更深层面上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只有自上而下的监察,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关系到监察体系的整体效能,因此古代帝王提升了其权力地位和范围。

B. 监察权与被监察权相对存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被监察权,监察权也就失去存在的依据。

C. 言谏制度由于其特定的运作方式和监察目标,必然伴随着封建专制愈演愈烈而渐趋衰亡。

D.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虽然不能照搬,但是当今的监察体制改革有必要参考其经验和教训。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