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昨天中午,院长老廖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他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傍晚才回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要去了。韦局长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他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彭工,老廖很熟悉,却没有见过,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20世纪50 年代他从国外回来,接着就去了柴达木盆地,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十年,人生的大半时光都在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 50岁刚出头就牙齿掉光,已经谢顶。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他都谢绝了。这次,他被强行要求来疗养。人们希望,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息。

老廖向其他单位借车,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结果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结果韦局长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的庐山就找不出一辆车。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司机只好一路缓缓留意着,把车开回来。

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整夜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等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

“什么事?”

“餐厅里吵起来了。”

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上了两趟医疗室才勉强止住。早上一进餐厅,他就找食堂管理员。

“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韦局长狂轰滥炸一番,管理员默不作声。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

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手里紧紧抓着一根擀面杖。

“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

韦局长后退了一步: “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送我走!”韦局长对刚下来的老廖说。

“好吧,我送你。”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

韦局长没完没了。

“停车!”

老廖突然喊。

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子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

“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①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您来了就好。”

②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

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

③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

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向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跟您商量一下,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淹没了牯岭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对彭工的刻画既有虚笔,也有实笔。前面交代老廖读过关于彭工的报道是虚写,彭工出场后则是实写,虚实结合,突出了彭工的形象。

B. 小说塑造韦局长这一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品的主题引向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批判,使主题更深刻,让情节化平淡为生动,吸引读者。

C. 坐旅游车上山,露宿街心公园的草地,赞叹公园的草地“绿得醉人”,这些举动与语言显示出彭工对庐山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小说最精彩的笔墨是人物对话,作者利用人物间的对答,展示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演绎了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跌宕起伏,博人眼球。

2.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老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