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汝是母亲河

李春雷

每一个女人,未必都能成为母亲,但每一条河流,都是母亲河。

那一汪汪温柔,像乳汁,像血液,滋养着这片地域上的每一个生命,萌动了每一朵花开,绽开了每一缕微笑。又像一根长长的瓜蔓,哺育了一个个扁扁圆圆、大大小小的瓜胎般的村庄和城镇。在我的理解里,母亲河,是一个宽泛概念,是人类对河流依偎、依赖的一种最神圣、最深切的情缘。

但是,万物总有根源。最具体、最初始的母亲河是哪一条呢?

暮春时节,我在中原腹地的汝州采风。徜徉在汝河两岸,体会着丰厚、别致的地域文化,眼前猛然一亮。

中原,是中华民族原始的胎盘。约7000年前,这里处于新石器时期,人类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已经有了朦胧的智慧,学会了磨制石器,烧制陶器,并且有了初步的语言、音乐和舞蹈。这个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正是后世推定的女娲时代。

女娲时代,也是古籍里的伏羲时期。据考证,伏羲氏的活动区域,便是中岳嵩山,位于汝州北侧。《世本·氏姓》载:“女氏,天皇封女弟娲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此河因在女娲氏封地,而得名“女水”。古代“女”“汝”通用,故亦称汝河。

汝河,是古代唯一把水与女结合起来命名的河流。

历史模糊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尧舜禹的故事大都发生于这个区域,直到夏王朝出现。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中心,便是包括汝州在内的今偃师、登封、禹州一带。

汝河,静静地流淌,默默地滋润,伴随着这块土地从胎儿走向婴儿,从蒙昧走向文明。

1982年秋天,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汝州市中山寨遗址中发掘出一支骨笛。这支用鹤骨制作的十孔骨笛,被考古学家认定属于裴李岗文明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据音乐史家确定,此笛已经具备12个平3均律中的10个音。在遥远的新石器时期,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辅助下,能够如此精确地计算出音孔位置,堪称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的确,那时的人类,还没有文字,更没有数字,但已经有了音乐。那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应,那是微笑对微笑的认同。于是,文明的胚芽萌生了。人类精神深处的第一泓暖流,开始流淌了。

这,也许便是中华文明之河的滥觞。

远古时代,汝河颇为著名。《荀子》描述:“汝颖以为险,江汉以为池。”其中一源沙河源于伏牛山区木达岭,另一源北汝河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统称汝河。

4000多年后,一个青春女子,一边在汝河大堤上砍柴,一边低吟着歌谣:“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这首名曰《汝坟》的诗歌,被收入《诗经》中。那时,周朝已经建立,周礼正在形成。高高的汝堤,是大禹治水的遗物,大堤上种桃植桑,可食可衣。于是,这个女子吟诵的,便是我们最早的文学。

于是,人类在音乐之外,更有了诗歌,有了文学。那是大地的吟唱,那是心灵的仙草。人类,终于呼出了最深层、最微妙的梦想,对现实,对政治,对爱情……

《诗经》中最经典的《国风·周南》,便是这一组以《关雎》《汝坟》等为代表的11首抒情诗。而其中,惟一写明地点的河流,便是汝水。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母亲河!

又是1500多年,汝河岸边另一个兼具诗性与柔性色彩的天才出现了。他,便是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表面上明白如话,通俗如常,却道出了人类数千年来对青春、对生命最深切、最细腻、最精准的情感体味。日子黑黑白白,岁月青青黄黄,春来春去、花开花落,感伤而无奈。这种感觉,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却独独被汝河岸边的青年诗人刘希夷一语道破,直抵心窝,冠绝古今,让人鼻酸眼辣。

如果唐诗是流动的,那么宋朝的温柔却是凝固的。瓷器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汝瓷则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聪明的汝州人,用汝水和汝泥,借用单纯的手工制作,便囊括自然之韵、人性之美,把青瓷做到了极致。天青与豆青,如汝水秋波般灵妙,与天地相通,与人心相通,与文明相通。汝瓷,犹如母亲的青衫,洋溢着母性的温馨。

……

暮春时节,我在汝河边漫步。

清澈的汝河,丰丰盈盈、波光粼粼,像母亲的微笑,像女娲的微笑。河边大堤上,虽然没有了桃树桑树,却更是杂树生花,油菜黄、槐花白、石榴红。那一片片青翠新绿和姹紫嫣红,仿佛婴儿的脸,宛若新娘的羞,在阳光明媚中,摇曳着、弹奏着,咝咝咝、嗡嗡嗡、唰唰唰。那是大地的吟唱,那是太阳的私语,那是永恒的音乐,那是生命的诗篇……

是的,这里是中原大地的胸脯。北侧是安阳,那是殷墟的所在,文字的故乡;西侧是洛阳,那是周朝的故都,诗的源头。

依偎在母亲河边,我的思绪,与这片大地融为一体,感觉无限温暖、踏实、自信而坚定!

(2016年06月21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汝是母亲河”中,“汝”指汝河,也可理解为“你”。这里使用第二人称,可拉近作者与写作对象汝河的距离,更好地表达本文意旨。

B. “滥觞”的本意是洪水泛滥。在文中“这,也许便是中华文明之河的滥觞”一句中,“滥觞”比喻中华文明强盛博大。

C. 作者漫步汝河两岸,欣赏汝河风物;同时,其思绪也在沿着历史的长河徜徉。有了这两个层面的心灵旅程,作者才能写出母亲河的内涵。

D. 作者既对汝河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讴歌,也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了由衷赞美,这使本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作者称“汝是母亲河”,有哪些理由?

3.文中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得灵动而富有表现力。结合具体文句,对此作简要赏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