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材料二

呼应时代回归价值——文化类节目广受热捧赢得口碑

今年以来,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升温,与娱乐节目的“退烧’’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消费迭代快速的综艺市场,文化类节目以“慢’’的姿态逆生长起来——《中国诗词大会》领跑春节档,最高收视率破1;《见字如面》以台带网,单期网播量近千万;《朗读者》升温迅速,话题带动有力;《家风中华》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带到了我们的面前;《国家宝藏》讲述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让馆藏国宝活起来。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人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何天平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7日)

材料三

“1+4"融媒体跨屏交互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

16首诗词改编的歌曲,12首进入音乐流行指数榜,《明日歌》《三字经》《将进酒》进前十。《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便让亿万中国人感受到经典厚重的生命力,让千年经典得以在当下流行。正如《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袁新文所说,“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或者叫经典作品的穿透力,以及与时代平台的时尚性的完美结合”。不同于以往诗词节目或音乐节目竞演的方式,《经典咏流传》研发了轻赛制重传播的形式,实现模式上的突破。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通过播出时的手机摇一摇从大屏抵达小屏,凭借优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一首诗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况味,都不再止于电视屏幕,而是通过新媒体的不同产品,获得更丰富深厚与多样化的表达。荧屏内,用心形启动器外化“心动”表达即时即刻对歌曲的喜爱,参与互动;荧屏外,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实时分享,为每首诗歌量身定制的新媒体产品H5互动、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这样的强互动模式使得每一首歌都有千万人次的人群进行跨屏交互。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音乐平台等多种融媒体渠道,节目匹配不同终端特性分发内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话题。

(摘自网易《(经典咏流传>现象级传播怎样炼成?》)

材料四

图1 “用电视手段表现传统文化你认为会削弱还是增强文化‘韵味”’问卷调查

图2  2014年新节目主要类型分布比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侧重从国家层面介绍对传统文化所做的政策调整与顶层设计。

B. 材料二侧重从受众层面反映我国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文化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C. 材料三侧重从媒体交互的角度展现传统文化与时代时尚结合后产生的生命力。

D. 材料四通过两个图表数据,说明综艺节目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四则材料都是围绕我国新时期推进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进行阐述的。

B. 四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别,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以理论阐述为主,材料三和材料四则以新闻分析为主。

C. 根据第三则材料,公众对借助电视网络媒体表现传统文化新节目持欢迎态度。

D. 根据材料四可知,近几年各类“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的非常态新节目数量超过常态新节目。

E. 从材料中可知,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发展模式,尤其是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是当下中国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选择。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传统文化类新节目受追捧的原因。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