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前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对选文所写的景色和《赤壁赋》所写的景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B. 《后赤壁赋》中的“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写的是初冬之景。

C. 《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一样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清风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D. 《后赤壁赋》写的是作者在散步时为“月白风清”的良景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待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 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 赤壁,关于与赤壁有关的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 冯夷,也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