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是城市文学是否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从历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然而,这些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具有穿透力的把握,是目前文学创作的疑难所在,也是目标所在。

对于当下城市题材写作的一大弊病——退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退回到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类写作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光影,但与大时代的城市精神与灵魂书写是隔绝的。文学是否具有超越新闻报道的能力,是否具有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城市文学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和新闻报道平行时,文学能不能完成超越,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关切的话题以文学方式进行透视和分析,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

(摘编自《文汇报》2018年9月6日期刊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当代文学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二者在繁荣程度上发展并不均衡。

B. 当代作家在表现城市时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不能形成气候。

C. 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所以难以把握并讲好城市故事。

D. 过于关注个人的世俗和情感生活,陶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是难以写出时代力作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指出当下城市文学缺少力作的问题,引出下文论述。

B. 文章运用贾平凹等人的例子,论证主流文坛作家成功的原因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C. 文章第三、四段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城市文学式微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思路清晰。

D. 文章针对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对当下的创作有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文学能够介入并提炼城市生活,以文学方式来透视和分析,就有可能产生力作。

B. 《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它们讲好了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

C. 只有真正把握了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才有可能写出反映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力作。

D. 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有时可以从是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现实这一角度来评价。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