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承

付树霞

不知是因为万这个姓还是医术高,得珠大爷不大爱说话。晚饭后,得珠大爷爱绕着小镇遛弯。年老的年少的见着了,会远远地喊一嗓子:“得珠大爷,遛弯呢?”通常情况下,得珠大爷眼皮都不抬一下,只从鼻子里“嗯”一声,然后背着手,照旧走自己的路。遇到得珠大爷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声“嗯”会被省略掉。

小镇人呢,见怪不怪,半点儿不计较。转天见了面.依旧恭敬地打招呼。

小镇很多年轻人不懂,大家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唯独万姓人二十四过小年。老辈人说,原先他们不是万姓,具体姓什么没有人记得了,只记得万姓是万岁爷賜的姓。据说,万得珠大爷的先人曾用万家的普济药方救过微服出巡的万岁爷。万岁爷不仅賜了万姓,还特许万姓人腊月二十四这天单独送灶王爷上天,为万姓人言好事。

也因此,万姓人在小镇上的地位有些特殊。但万家人丝毫不见骄躁,一代又一代传承着普济药方的普济精神。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小镇上几乎家家都麻烦过得珠大爷。再加上那时候人们穷,小镇又偏,谁得个小病闹个小灾的,都会往得珠大爷家跑。轻则扎个针灸,重則开三服汤药,保管药到病除。药费呢,有则给,没有得珠大爷眼皮一耷拉,半句话都不说。小缜民风淳朴,手头不方便的,会先欠着。有那实在拿不出药费的,会在得珠大爷有事要相帮的时候,主动上门。得珠大爷的老伴儿过世时,来的人就海了去了。

最为难得的是,只要半夜听到有人把门砸得山响,得珠大爷披衣穿鞋抓着药箱,跟着就走。

当然也有得珠大爷治不了的病。得珠大爷会在号完脉后说,送医院吧。家里人就知道这是得了大病了,找车拉人赶紧去医院。到医院拍完片子,医生下的结论和得珠大爷说的不差半分。

这不,已经好长时间,得珠大爷没出来遛弯了。小镇人猜测,是不是因为那家新开的诊所。新开的诊所名叫玉泉诊所,是小镇考出去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开的,他毕业后自谋出路,回家乡干起了诊所。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那苦药汤,在玉泉诊所看完病,拿些药片一吃,病好得也快,还省得熬汤药。因此,小诊所的生意挺红火。

听说玉泉也会用汤药,得珠大爷有些心动了。医不治己,自个儿病了这么多年,是该找个人看看了。得珠大爷上门求药,言明,不吃西药,玉泉丝毫没为难,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药方。得珠大爷抄起药方,扭头就走。回到家里,细细查看药方。不看则罢,一看竟然破天荒地大笑起来。药方竟是红豆七颗、黑豆七颗、小奉七颗、枸杞七颗、核桃七顆,用锅蒸煮,一日一餐,黄口小儿,哪知中医的精深!得珠大爷把那张药方贴在进门必经之处,每看一次,大笑一次。时间长了,郁结之气竟自没了。

不知什么原因,普济世人的万家人丁稀少,到得珠大爷这一辈已经是三代单传了。而得珠大爷这辈子竟没得一儿半女,得珠大爷没少为这事长吁短叹。

这日,得珠大爷揭下药方,再次登门。玉泉见老爷子精神奕奕,心下欣慰。得珠大爷一言未发,放下药方,侧身而坐。玉泉赶紧奉上清茶一杯,待老爷子润过嗓子,才开口说道老爷子,这方水土上的人,几辈子都受万家普济药方的恩惠。您身后无人,终日郁郁,其实,我辈都是您的后人。”得珠大爷静默半晌端起茶杯, 什么也没说,一饮而尽。

自那以后,小镇人遛弯,常常看到得珠大爷和玉泉二人边走边聊。小镇人照旧老远喊声得珠大爷,听得出,得珠大爷的那声“嗯”发自心底。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镇人对得珠大爷很恭敬,见面主动打招呼,即使受到冷遇也半点儿不计较,由此可见得珠大爷在小镇有着特殊的地位。

B. 玉泉诊所开业,并且生意很红火;而得珠大爷恰好也很长时间没出来遛弯。小镇人于是猜测这两件事可能有些联系。

C. 得珠大爷上门求药,其实是为了考验玉泉;玉泉开的荒唐药方,却出乎他的意料,令得珠大爷将心中的郁结之气笑没了。

D. 小说结尾写小镇人看见得珠大爷和玉泉常常边走边聊,心情舒畅.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又含蓄地点明了题旨,颇具匠心。

2.小说以“传承”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请联系全文,分析得珠大爷的形象特点。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