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镇邮差

曹春雷

小镇窝在大山下,不大,只有南北一条街,政府机关、学校、商店、饭店……都在这条街上。从南到北,步行的话,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小镇上开店的人,大都相识,你买我的东西,我也买你的,就算不是开店的,天天都在一条街上走,也都熟头熟脸的。

小镇上有个“邮差”,其实他并不是邮差,才十几岁,还是个学生,在镇上的中学读初中。但大家都说他是邮差。

他家原先在镇上卖肉,下乡收猪,杀了后卖肉。日子算是安安稳稳的。直到后来他父亲,一个胖但看起来很壮的人突然得急病去世。那以后,他家的日子就难过起来。

他母亲关了肉店,在镇上做清洁工,把打扫整条街的活儿都包了,很累,但能多挣点钱。只要有空,他就帮母亲打扫。每天早晨他背着书包走着去上学——家在街道最北面,学校在最南面,手里还提着袋子,顺路捡垃圾,这样,母亲就可以轻快点了。易拉罐、纸壳还可以卖钱。

渐渐地,镇上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大人们经常拿他做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多懂事啊。慢慢地,商铺门口乱扔东西的人少了,很多人在早上时,自动把自己的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

后来,他能捡的垃圾越来越少了。但他挺高兴。

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些走着去上学,顺路捡垃圾。走过卖灌汤包的铺子时,大胡子老板走出来,问他能不能把一份包子捎给街南头自己的二哥家。他答应得很干脆。可大胡子老板却又掏出两块钱来,说是给他的脚力钱。他坚决不要,但大胡子很固执,非要给他,硬塞进他兜里。最后他只好收下,但只要了一块。

后来,每天早晨他经过灌汤包铺子时,大胡子都会出来,让他捎一份包子给他二哥。然后,硬塞给他一块钱。

不仅是大胡子,街上越来越多开店的人,都喜欢让他顺路捎一些东西。上学时,街北的人让他捎给街南的人。放学时,街南的人让他捎给街北的人。有人为了让他捎东西,专门等他。有时捎油条、烧饼等一些吃食,有时还替开五金店的老板捎一把钳子和一把扳子给他的顾客。有时还有青年人,让他捎一束鲜花……

毫无例外,这些人要捎东西的人都在这条街上,正好他顺路,硬塞给他钱也不容他拒绝。他每次都推让一番,只收一块钱。

他把人家给的钱都交给母亲。他问母亲,他们为什么非要让我捎东西呢,完全可以自己送去啊,反正隔着又不远。母亲抚着他的头,眼睛望向别处,半晌不说话,眼里似乎有了泪花,最后说,让你捎,你就好好替人家捎呗。你要记住,这镇上的人啊,都是好人。

他有时会自己带东西给人。镇上有个老太太,独居,每天坐在门口望着人来人往,他知道,她是盼她的儿女来。但他从来没看到过她的儿女来。隔上几天,他就从母亲那里要点钱,买上两个包子,给老太太送去,对她说是她的孩子让他捎来的。

在小镇上,他越来越有名气。

镇上的邮局,专门给他发了个可以斜挎在肩上的绿色邮包。

如果你到这个小镇上去,若看到一个孩子背着书包,还斜挎着一个邮包,在街上快乐地走着,有时还哼着歌,没错,那一定是他,小镇的编外“邮差”。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4期)

⑴下列对小说作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护析鉴赏,不恰当的—项是

A.小说第-段的环境描写富有深意,既创设了主人公活动的场所,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B.大人们经常拿着小男孩做榜样来教育自己孩子,―是因为他的确很懂事,二是为后来小男孩无垃圾可检埋下伏笔。

C.街上越来越多开店的人,都喜欢让小男该捎一些东西。主要是因为他每天都顺路,而且工钱又很便宜,每次只要一块钱。

D.母亲抚着他的头,眼睛望向别处,半晌不说话,眼里似乎有了泪花。这一动作和神态描写表明母亲理解了小镇人的用心。

(2)有人说,这篇小说虽写的是“小镇邮差”这样的小事,但含意丰厚,主题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的主旨。

(3)小说在刻画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