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摘编自李海峰《“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儒家致力于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

B. 我们只有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外兼修,实现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

C. “致中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个人的、社会的和天地自然的。

D.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定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阐明了 “致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 文章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指明了达到“致中和”境界的途径,说理透彻,体现了辩证思维。

C. 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D. 文章主要从个人修身养性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两个层面阐述了“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儒家认为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

B. 如果能实现天地自然的中和,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赤字”等问题。

C. 因为“和为贵”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

D. 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猛, “致中和”这一思想也应作出合乎时宜的转化和发展。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