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奇丐

张新安

据老辈子人讲,奇丐出现在周家口乞讨,是在光绪年间。有那么一天,老门老户的街坊们,偶然看到一个年约五旬,蓬头垢面,瘦高个,左腿跛,破败相十足的人沿街乞讨,此人就是奇丐。

奇丐乞讨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其他乞丐。他讨饭时既不强求别人施舍,脸上也从未表现出过可怜的神情。每天讨得只要饿不死即可,今儿吃饱不讲明儿。如有多余,则全部分给其他年幼的乞丐,全然不留后手。有时某个商铺掌柜施舍给他几个铜钱,他收到后全部买鞭炮当街燃放。

施舍者心中自然感到不痛快:“你傻呀!把给你的救命钱买鞭炮放,有啥用啊?”

“为了惊醒梦中人!”奇丐表情木讷,说出的话却颇具谶语意味。

在住宿上,奇丐更是不像其他乞丐那样夜宿屋檐下或炉灶旁。他在西寨门外河堤外侧的一块义地中间,寻片空地儿,挖个约二三尺深的地窝子,上用几根竹竿扎个马鞍状的框子,上盖一层茅草。无论刮风下雨,冰霜冻雪,奇丐都蜗居在这个庵子内,从不移避。

猎奇是人的天性。关于奇丐身世、经历的话题,自然成了周家口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说他是官场失意的隐者;有的也拿他的跛腿说事,推断他更像官府缉拿的江洋大盗。

谈来议去,奇丐的来历依旧是云遮雾罩,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这人世间的事儿,就怕碰巧,一碰巧,没事兴许能碰出个事来。

那是一个月黑加阴天的夜晚,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衙门里捕班班头余毒,带着两个捕快,想抓几个现行领赏。当三人行至义地附近时,蓦然听到一声撕裂夜空的喊叫声:“杀——杀——”那声音短粗洪亮,铿锵有力。

三人闻声着实吓一跳,忙伏地循声观察,影影绰绰瞅见义地里有个人影,手持一根长的物件,边喊边直刺、横扫、猛劈。

大概是因为长期探案养成的职业习惯,只这一看,余毒便疑窦丛生。他隐约从此人那充满英武之气的喊杀声中,推断出他绝非等闲百姓。想到此,余毒打个手势,三人蹑手蹑脚离开义地。

路上,余毒意味深长地对两个捕快说:“唱戏的拿掸子,我看这个叫花子不是凡人!明儿个恁俩好好查查此人是何方神仙。”言毕,意犹未尽地接着补充道:“扒扒府里、州里的缉拿告示,看沾逃亡捻匪的边不沾……”

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余毒的洞察力的确超凡脱俗。欲知奇丐真面目,有分教,梁王隐匿周家口,说破英雄惊煞人。这个貌不惊人的乞丐,原来正是曾经叱咤风云、金戈铁马的捻军首领——搅得清廷地动山摇的粱王张宗禹。当年,为了联合陕甘回民义军抗清,他在中牟与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分兵后,率3万多西捻军,一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过关斩将,直逼西安,在灞桥镇,取得毙伤清军3千多、收降数千人的十字坡大捷。

就在他们挟胜利之威配合回民义军攻占绥德不久,却得到了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灭的噩耗。张宗禹因势施策,与诸将商议,急回陕、甘,再图发展。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悲剧已经开始,厄运即将降临。在李鸿章十万大军穷追不舍下,曾经威震半个中国、令清军闻风丧胆的捻军,在徒骇河南岸全军覆没。张宗禹左腿中弹负伤,知大势已去,趁着夜色,在乱军中抱着一捆秫秸,凫水脱身……

张宗禹跳河逃出清军包围困后,昼伏夜行,一路乞讨,辗转来到周家口。开始,他还打算设法联络些旧部,再在周家口发动群众,重举义旗。但他发现,在这个商业重镇,人只要有一线生存的希望,谁冒杀头的风险造反呢?

英雄落难,回天乏术,思前虑后,张宗禹只能暗自扼腕长叹:“唉,吾已无力再唤醒梦中人啦!”他本想匿迹隐形,以待天时。不想因宣泄心中郁愤,引起余毒的怀疑……

两天后的黎明时分,余毒突然率十多名壮汉各执兵器,冲进庵子抓人,但见地窝子内空空如也,哪里还见奇丐踪影。仅在破棉被的被里上,发现两行字:“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奇丐呢?原来,头天后晌,有个小乞丐告诉他,看到有人在跟踪他,张宗禹立刻警觉起来。

“此地不可再留!”张宗禹拿定主意,天亮远走高飞。不想鸡叫头遍时,他忽然听到从官道上传来一阵纷乱杂沓的脚步声。身经百战的他知事不妙,麻利起身,从庵棚上抽下几根竹竿挟在怀中,在官兵包围义地的前几分钟,猫腰一溜小跑,蹿上河堤。故伎重演,跳入沙颍河,抱竿顺流而下,自此不知所终。

(原载《周口日报》2016年12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刻画出奇丐的形象;对年幼乞丐的帮助又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B. “为了惊醒梦中人!”奇丐对施舍者说的话,与后文“吾已无力再唤醒梦中人”形成照应,表现了英雄末路时的复杂心境。

C. 衙门捕快余毒的调查,揭开了奇丐的真实身份;小说由此追溯历史,直至奇丐飘然远去,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清末捻军的起义史。

D. 小说插入背景介绍和历史叙述,丰富了小说内容,使小说呈现出历史的深邃感和厚重感,读来引人人胜。

2.请简要概括奇丐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分析为什么要突出他“奇”之特点?

3.张新安小说被公认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文与中国民间小说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