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历来为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但是关于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问题,中国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正式提出。研究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关强说:“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我们能特别自豪地说,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摘自2018年05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

材料二

5月28日,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出席“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新闻发布会。他表示:教育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进教材工作方案,组织统编《历史》和大学《考古学概论》等大中小学相关教材编写组认真学习理解“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及价值,并与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比对;目前,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修改方案已经确定,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和高校《考古学概论》则正在编写修订中。上述调整均遵循三个原则:强调原始农耕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加突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注意补充工程的考古发现。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伴随着探源工程的成果陆续写入中小学生教材,中华文明5000年灿烂的星光,将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05月30日)

材料三

神话传说研究和考古发掘应该是探源工程不可缺失的两个互动方面。人类历史分为无文字记载历史和有文字记载历史两个阶段性形态,将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口头历史归入无文字记载历史,这在突出有文字记载历史地位的同时,又很容易淹没口头历史的存在。这种形态划分存在局限。立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神话传说研究与考古发掘属于各自独立的互动系统。物质性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属于非言语方式流传的博物历史系统。口头历史与文字历史属于非物质方式流传的言语历史系统。用有无文字记载划分历史不同形态,混淆了依靠言语流传还是依靠物质流传两种历史形态的根本区别。

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前的口头历史,大多以只言片语方式散落在古代文献、祭祀和岁时民俗中,传递的却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乃至上万年跨度的“大叙事”。其在不断积累和遗失中传递,存在谱系断层和谱系错位,是极其丰富和需要展开解读的。中国文字历史承接口头历史,口头历史蕴含的文化基因,不仅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且传递至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能缺失口头历史研究。

(摘自2015年04月《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作者为社科院研究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决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一些尚缺乏系统研究、无法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任务,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B. 中华民族文明探源工程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成果,现行教材内容与其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大中小学教材进行认真比对和修订。

C. 口头历史无法系统传承,只能以只言片语方式散落在古代文献中,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错位和断层,必须系统研究才能正确解读。

D. 中国口头历史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多个地区相继产生文明迹象,这一发现打破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核心部分的传统认识。

B. 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等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它是吸收多种文明元素而形成的,其中既有中国境内的多种文明元素,也有外国文明元素。

C. 教育部门将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写进历史教科书是因为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对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基、培育文化自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 在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历史应该分成物质性的博物历史和以言语与文字传播的言语历史,以往以有无文字记载划分历史形态是不可取的。

3.以上三则材料陈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