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各 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 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 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中 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 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面对来自周边的 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 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 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 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将慎战观落实 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 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 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 纳为“以谋取胜”。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总体来看,中 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所谓“道胜为上”, 是指道义的优胜是谋略运作的最高目标。“道胜”要求体现军事行动的道义合法性,取得 以德服人、海内归心的效果。所谓“政胜为本”,是指政治目标、政治谋略是战略谋划的主体与核心。所谓“柔胜为用”,是指以间接、迂回、柔性的方式赢得胜利。用今天的话 来讲,就是通过运用国家软实力达到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效果。

在中国古代战略理论中,实力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先秦诸子谈论国防之道时,大多将国力放在重要位置。例如,《管子》的“为兵之数,存乎聚财”,《商君书》的“农战”论等,都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实力是制胜之基,依托实力形成战略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是战略谋划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就是善用力、巧用力,实现未战先胜的 “形胜”。实现“形胜”,首先要“聚力”,然后要“造势”与“任势”。“聚力”就是 厚植国力,“造势”,即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局势。“任势”,是 指将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观的谋略运作有机结合。历史证明,正义的力量并不能自动战胜 邪恶,惟有通过“任势”,依托强大的实力、发挥正义的力量,才能禁暴止乱、实现和平。

(摘编自周德钧《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几个核心话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对外交流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后盾基础上的,这要求我们知战、备战、慎战。

B. 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战事的目的在于禁暴止战,屏弃“怒而兴师”,反对“霸道”。

C. 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强调“慎战”,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

D.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倡导亲仁善邻的邦交相处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用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 的精髓。

B. 文章首段总论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具有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C. 文章在阐述道理时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既有理论分析,又以事实为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最后一段以《管子》《商君书》为例,强调了实力为本的中国古代战略理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与国在交往中出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产生的前提。

B. 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虽然对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各有高下,但都反对穷兵黩武式的“霸道”行为。

C.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禁暴止乱、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强大的实力来发挥正义的力量。

D. 当前,中国在面对周边扰攘时,宣称“我们不想打,但是也不怕打”,这正是对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继承。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