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辽金元夏时代的文化交流与风俗融合

江 涛

辽金元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阶段,北方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都城的转移,其文化中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北方地区的民族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开始杂居并通婚,由于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很多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而日益汉化,其语言、风俗及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与汉族趋同。

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资料的散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很少流传下来。但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印记。如元代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中收录了一首《醉义歌》,原诗用契丹文写成,共有120句,是仅存的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原作现已不存,但从汉译文中也可以看出,原诗中多用典故,艺术成就颇高,可见契丹的语言和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诗亦为少数民族与汉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蒙古族人民在创建书面文字之前,有大量的口头文化作品。在创建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之后,书面文化在反映蒙古人民的时代和生活上被运用得越来越多,著名的历史文学长卷《蒙古秘史》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三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自然与文化环境,二是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三是不同民族的价值选择,其中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一个民族对文化内涵的选择很难超越自然环境的范围,这种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环境对族群的原始文化特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反过来积淀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在南下并与汉民族进行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四朝的生产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其都城建制也改变了过去的流动风格,开始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辽代实行“五京制”,其都城设施与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带有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与汉民族都城高大、巍峨和庄严的风格截然不同。然而,在与北宋达成“和议”的一百多年间,辽代的都城文化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相对固定的都城治所,即上京。同时,辽的都城仍然保留着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将都城固定于上京的同时,还保留了另外的“四京”作为陪都。后来建立金朝、西夏和元朝的女真人、党项人和蒙古人,同样在都城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出与辽代相似的特点,即对农耕地域占据范围越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接受就越深,其都城文化也更为固定,同时也开始注重都城的庄严气势和神圣权威。此外,在建筑纹饰、都城格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他们大多还保留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选自《人民论坛》,2017年7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民族大融合时期, 众多少数民族出现日益汉化现象的原因是, 汉文化在这一阶段处于先进地位。

B. 辽金元夏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和汉族一样了。

C. 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种,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

D. 在与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辽金元夏完全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其都城建制改变过去的流动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交代辽金元夏时代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然后逐层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交流、融合的表现。

B. 文章着重从语言、都城、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论证了辽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

C. 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醉义歌》《蒙古秘史》来论证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D. 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运用了先立论后论证的议论方法, 论据是辽金元夏的都城建制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很多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其主流是文化交流与风俗的融合。

B. 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很少能够流传保存下来。

C. 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艺术成就很高,诗中多用典故,由此可见此时契丹的文化达到一定的高度。

D. 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辽金元夏都城文化更稳定,都城的庄严气势、神圣权威和格局等更加被重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