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儿

刘斌立

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小家伙睡的浅,弄醒了,知道苍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大尼龙面子灰突突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

这只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他们手里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子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洁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曾经錫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管是工资、福利,甚至是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美慕的,他们手里这个大行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每个员工发的福利品。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的。

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路灯已没几盏好的。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的。

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得到工我必须出去打工。”

“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另一个声音说。

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

卫广路和秦洁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

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长途车要走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

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当年矿场停业,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因为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囤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

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第一个让秦活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了。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得留在当地再找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

泰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秦浩听到了熟悉的那个名字。

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息的活力。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遺忘在大山里了。

(有刷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秦浩“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和妻子“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是细节精写,写出夫妻两人因生活贫困而关系紧张。

B. 同伴担心卫广路的儿子没人照顾。希望阻止他外出打工,秦浩生怕广路决心动摇就用手止住那人,但是广路已经有此犹像不决了。

C. 秦浩他们围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播音打开话匣子.并很快和自己联系起来。可见国家政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立竿见影。

D. 小说结尾句和标题相照应,形象地揭示了这个城市的现状。“即将”这个词预示了这个城市的困境,也表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2.小说在刻画秦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试探讨这篇小说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