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之前绘画作品多施染色彩,唐代水墨绘画渐渐盛行并且在唐末宋元发展壮大,逐渐取代色彩绘画的主流地位。中国绘画史上的这一重大变革,从《唐朝名画录》等绘画理论著作以及宋代苏轼、米芾的文人绘画理论等可见其脉络。但唐代传世绘画作品不足,李白的诗歌和敦煌壁画,皆为唐代的水墨之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李白诗作中有《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等7首与山水画相关的诗歌,其中不乏对画面内容的具体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当时山水画风格和技法的特点。李白在博平真人王志安处看到了一幅山水壁画,以诗记之:“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李白笔下的这幅山水壁画非常特别,天空江海、游云白鸥构成了绝妙的景致。因此李白觉得特别新鲜有趣,故用诗记录下来。

纵观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从六朝起,山水画便为设色山水,天空一般用青绿着色。隋朝展子皮的传世画作《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全图以青绿设色为主,天空水面、山石树木皆以色渲染,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春之景象。这种技法对唐代山水画尤其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影响极大。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变化,除了设色山水以外,更出现了水墨山水,拉开了画史上水墨之变的大幕。张彦远云:“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他肯定了吴道子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山水画变革中的引领作用。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吴道子都很擅长,在人物画的实践中,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法,即“蔬菜描”,画中人物的衣饰有种动态的美感。后人总结为“吴带当风”。这种技法同样也运用于他的山水画实践,他的疏体山水用笔劲怒,线条多变,山石结构颇有气势。

李白诗歌中提到的天空不设色的山水壁画在唐代是非常少见的,无怪他要认为“粉壁为空天“是王志安处山水壁画的一大特色。特意用诗句记录下来。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画面中留出空白是水墨画重要特征。李白时代山水画中这种“粉壁为空天”的处理,或许透露出绘画技法转析的一个端倪。

色彩绘画逐渐衰落并失去中心地位,水墨绘画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主流,这是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山水画中天空水面由施染色彩到不施色彩,反映了时代审美风尚的转变。李白所见的那幅天空不设色的山水画、敦煌莫高窟的南壁经变画面,在色彩绘画盛行的当时非常罕见、别其一格,为山水画发展中的水墨之变提供了佐证,说明在初盛唐时期,水墨绘画已经开始滋长,水墨之变已经渐露端倪。

(精编自陈晶《粉壁为空天一一李白诗与敦煌壁画对水墨之变的反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从色彩绘画到水墨绘画的过程,唐代成为二者清晰的分水岭,唐以后水墨绘画逐渐发展成为主流。

B. 在唐代,色彩绘画的主流地位逐渐被水墨绘画取代,这一变革从《唐朝名西录》等绘面作品中清晰可见,而且变革意义重大。

C. 唐代的传世绘画作品不多,但也有《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等诗作和敦煌壁画为之提供佐证,而且有唐宋绘画理论可在查。

D. 李白诗作中有对山水画面的具体描写,如“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不仅再现了山水壁画,也显示出山水画的风格与技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先提出色彩绘画与水墨绘画的变革,再为这一变革作佐证分析。

B. 文章在论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时,从六朝到隋朝再到唐朝逐层展开论述.

C. 文章从山水面的发展历程看李白作品中“粉壁为空天”的画法处理的独特性。

D. 文章在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的部分按并列式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吴道子创造了“莼菜描”的新技法,使画中人物的衣饰有“吴带当风”的美感,张彦远充分肯定了他在山水西变革中的贡献。

B. 虽然李白在诗作中涉及山水画不多,但他对山水画技法有敏锐的观察力,因而唐代很少见的天空不设色的山水壁画被他抓捉住。

C. 画面留白而不施染色彩是水墨画的重要特征.水墨绘画与色彩绘画此长彼消,虽然是技法上的变化,折射的却是时代的审美风尚。

D. 敦煌莫高窟的南壁经变画面的出现与初盛唐时期的西风不一致,因为它显示出当时水墨西的滋长.而在今天其价值则更为重大。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