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2年美国人华地码想在上海设立纺织厂。清政府除了通过外交途径阻止其设厂外,还通过逮捕惩办等方法迫使投资于公司的华商退股,终于使华地码的计划落了空。日本人也想在上海开设织布公司,“经日本钦差与中国官、商议其事,卒不果行。”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

材料二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四 见表2

表2   1952年与1957年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政府对近代工业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高一历史非选择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