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

道德是国家之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

(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

B. 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良方。

C. 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

D. “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巾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 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

C. 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

D. 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

B. 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

C. 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

D. 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