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弹一星”郭永怀

胡晓青

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中国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在核事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郭永怀 1909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 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后来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 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因故不能成行。翌年 9 月到加拿大多伦 多大学留学,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中最难的课 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1941 年 5 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 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 指导下工作。从此,郭永怀开始了最艰苦的研究工作,通过四年多的辛勤劳动,郭永怀重于 在跨声速流动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1945 年,他以坚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钱学森评价道:“郭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1946 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 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这一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闻名世界。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行速度并不理想。而解决“声障”问题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这一概念还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渴望用平生所学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 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个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 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 1956 年 11 月回到阔别 16 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 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1960 年 7 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 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任九院的副院长。当 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 理论探索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不到半百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而他工 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1963 年,迁往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 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都会增加身 体的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但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周恩来叮嘱郭 永怀等科学家尽量不要乘飞机,郭永怀为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1968 年 12 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 月 5 日凌晨,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 400 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 1 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们分开时,一叠纸,从两人紧贴的胸部掉了下来——是那份无比珍贵的热核导弹 试验数据!焦黑难辨的尸体,完好无损的手稿……面对这种情形,所有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

而此时,他的妻子李佩却被诬陷为“美国特务”,正在接受所谓的政治审查。那天,她 没有流泪,只是凝望着窗外,长久地,一言不发。

在郭永怀牺牲后第 22 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接着,在他牺牲不到两 年的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务部于 1968 年 12 月 25 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 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郭永怀,永怀赤诚;后来者,永怀感佩。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很少提起郭永怀。“两弹一星”奖章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他的遗物,也悉数捐给 了力学所。她只是固执地守着 60 年不变的家,哪儿也不去。有个学生这样回忆:“多少年过 去了我才明白,李佩老师所从事的、竭尽身心的教育工作,其实是郭先生事业的延续,郭、 李实际是一个人。”

(摘自段雨《做个铺路人》)

②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主张,见解独到,后来的实践一 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第一颗装 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摘自《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发行资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郭永怀选择了鲜有人涉足的“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通过四年的努力,攻克了科学难题,获得博士学位。

B. 郭永怀探索开创出了奇异摄动理论,在此基础上,于钱学森一起拼搏努力,首次提出的“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C. 本文画线的语句,在细节描写中还有对比的笔法,展现了郭永怀于警卫员在生命危急关头,竭尽全力保护核导弹试验数据的光辉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D. 郭永怀牺牲后,妻子李佩无比坚强,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着丈夫的事业。几十年来,固守着他们的家。从这个角度上说,两个人始终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

2.本文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后来者,永怀感佩”,作为“后来者”,我们对郭永怀的哪些精神应“永怀感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