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五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新华《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李克强总理的话让我们明白:阅读不只是知识分子、学生的功课,而且是中国人应有的生活方式。

阅读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精神财富,并终身受益。

(李和平《高质量“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

材料二:

“许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地获得阅读资源、开展阅读行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就每个人的阅读行为来说,的确是个人的事,每个人读多少,什么时候读,甚至读什么,政府很难做出统一的规定。但是,在全民阅读问题上,政府不是没事可干而是大有可为。”

国民阅读调查组负责任徐升国认为,现代社会,阅读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穷人家的孩子通过阅读也可以改变命运。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当然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全民阅读立法的核心不是限制公民个人阅读的自由,而是明确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

(《阅读是⼀项公民权利政府当比个人“上心”》)

材料三:

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从时空上极大拓展了个人视野,理固宜然。但在传播快时代,资讯从不足变得过剩,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但接触信息无法替代沉静思考,毕竟,在触摸屏滑动指尖,与手抚简篇、感受墨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传统阅读的过程,既是追随作者的笔触,其实也是在思索中与另一个自己对话。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专门出书倡导“慢阅读”,强调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美国篮网队后卫肖恩·利文斯顿接受采访时就曾谈到,他通过阅读赫尔曼·黑塞的名著《席特哈尔塔》激励自己找回了状态。巴克莱中心球馆更衣室的一本蓝色小书,蕴含着让人度过危机的精神动能,这正是书籍的魅力。

(李浩燃《回归阅读是一种自我救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平。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B. 全民阅读重在“全民氛围”,如果国家能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全民阅读就能在短时期内良好地实现。

C. 阅读是⼀项公民权利,政府应当“上心”,个人也应“上心”。不知从哪⼀本书读起的年轻人,也许可以从名著开始。

D. 现在不是⼀个资讯匮乏的时代,⽽是⼀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大家在指尖滑动触摸屏的时候往往匆匆浏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从过去的“倡导”,升级为如今的“大力推动”,这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国家对全民阅读重大意义认识上的升华。

B. 从材料⼀可见李克强总理对阅读的定位和期许很高,他的阅读⽣活是自觉追求高质量的。

C. 传统阅读受到互联网新媒体阅读的冲击,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种普遍现象。人们通过电子终端进⾏的浏览,成为了⼀种有益的阅读补充形式,值得大力倡导。

D.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只有摆脱了对阅读的实用、功利目的,阅读行为才会根植于精神,融入人们的气质。

3.以上三则材料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