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古诗文阅读。

[甲]

竹①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五。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逆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丙]

已卯上元②,予在儋州③。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④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②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③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④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他在《赠侯喜》一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枷(浅水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

③有老书生数人来过____

④已再鼾矣____

2.对上述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乙][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夜的繁华景象,淳朴民风。

B.[甲]诗中“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两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竹枝摇曳,飒飒声响如乐音飞扬:枝叶紛乱披洒,如兵刃碰击的情境,充满神韵。

C.[乙]文中“闲人”既有作者对自己闲情雅致的行为的自豪,也有对自己是被贬“闲人”的自嘲自慰。

D.[丙]文中“笑韩退之”表面是嘲笑韩愈“钓鱼不得”,还要勉强求得;实际是嘲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做到随遇而安。

E.[甲][乙][丙]三文都写了作者被贬官,但思想不同。[甲]文借竹子“可折不可辱”表达自己绝不妥协的精神,[乙]文借“竹柏”表达遭贬谪后悠闲自得的心情,而[丙]文作者思想已发生转变,他认为既然仕途如此不顺,那就安于命运,随波逐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4.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竹》一诗中后四句写“菊”,似与诗题不符,你是如何理解的?

(2)《记承天寺夜游》和《书上元夜游》都描写了苏轼月夜“欣然”出行的情景,两文中作者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选文[乙][丙]作简要分析。

八年级语文对比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