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国学大师吴宓

李卫

①“虚名未是吾生志,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在清华外文系任主任期间,首倡“博雅教育”。知识唯其广博,学问才能精深;抱负唯其远大,志趣才能高雅;学术思想非精深博大,教育不能培养出高洁博雅之通儒。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条件下为我国培养出诸如钱钟书、季羡林、曹禺这样一大批高精尖的各类专门人材。

②吴宓创办了清华国学院,冯友兰先生谈及吴宓时说:“雨僧(吴宓)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 、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很快,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格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当时的吴宓年仅32岁。

③仁与义是吴宓性格的两大特点.吴宓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两人曾共著《两昊生诗集》。吴芳吉早年去世,吴宓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吴芳吉遗属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

④他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对学生经济上的求助,他有求必应。他自云:“宓就是乐于助人,并无其他目的,亦不望人报答。在西南师院的岁月,发工资那天他最忙,忙于填写济助亲友、学生的汇单,自己却所剩无几。

⑤吴宓崇尚学术,热爱教学,治学严谨.1956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的外文图书全部捎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他临终的前一年,那时的他已是双目失明,卧病在床,而当他听说本地许多中学因为缺乏外语教师而无法开设外语课时,他还疑惑地说道:“他们为何不来找我?我还可以讲课。”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乃一国立国之本,万民养性之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和民族脊梁。如果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它将面临灭顶之灾。吴宓一生视传统文化为生命,以生命维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表现出他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⑦吴宓最赏识的弟子钱钟书这样评价他这位恩师:“吴宓先生很勇敢,却勇敢得不合时宜。他向所谓‘新文化运动’宣战,多么具有堂吉诃德跃马橫剑冲向风车的味道呀!” 他的主张使自己处于新运动的风口浪尖。但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③现在回过头来看,吴宓在强大的新文化运动潮流面前,不人云亦云,明哲保身,而是以冷静、理性的学术精神、独立不倚的思想和先觉前瞻的洞察力,指出“五四”运动的偏颇之处,实属难能可贵。这正如吴宓先生写的:“热肠濒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

⑨吴宓的学问空前绝后,逃不脱曲高和寡的厄运,一生的寂寞常人难以想象.在“文革”中,吴宓受到批判,但他依然不改耿直性格。对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他宣称“宁可杀头,也不批孔”,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

⑩吴宓胞妹吴须曼老人曾回忆到:重庆兄妹重逢,相见泣不成声。见他连最低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衣服只有两三套,被子单薄,唯一的财产就是布满书架和箱、桌的中外书籍。一件蓝布面的棉袄,上面多处缝补,可见年月之久。回西安时吴宓怀中抱着一 个红色小木箱,里面装满了他的日记。由于十年“文革”期间对吴宓的批斗、殴打、凌辱和恐吓,从身心上对吴宓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痛,“胫折目瞽”。回到泾阳半年多后, 其左目视力也极弱,但仍坚持记日记,直至生命最后。

⑪翁维嫌在《哭吴宓教授》中写道“少壮峰嵘老倔强,辞幸典雅语枝错。中西博学真才子,今古娴通自大方”,正是吴宓一生的写照。

(节选自《陕西日报》,有刪改)

相关链接:

吴宓(1894 - 1978 ),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 - 192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 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 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格、杨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吴宓先生耿直勇敢.身体力行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好友的遗属。

B. 吴宓先生崇尚学术,1956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的外文图书全部捐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C. 吴宓先生不忍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以生命维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表现出他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所坚持的宗旨在今天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

D. 吴宓先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不人云亦云,明哲保身,绝不随波逐流,体现了他做人、做学问的原则,难能可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吴宓在淸华中文系任主任期间,首倡“博雅教育”,认为没有精深博大的学术思想,就不能培养出高洁博雅之通儒。

B. 第⑤段末吴宓疑惑地说“他们为何不来找我?我还可以讲课” 一句,充分地表达了吴宓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C. 吴宓32岁时,相继把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人请到清华国学院担任教授,令天下学界为之感动。

D. 吴宓不是趋炎附势的人物,他的学问空前绝后,但仍然逃不脱曲高和寡的厄运,一生的寂寞常人难以想象。

E. “文革”期间对吴宓的批斗、殴打、凌辱和恐吓,从身心上对吴宓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痛,但他仍坚持学术研究。

3.吴宓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除了参与创办淸华国学院外,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