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乌乎纪事

季栋梁

天都山还顶着白雪,平地坡山里的雪却已消融了,地气涌动,春意盎然。羊开始脱毛了,生产队安排铰羊毛。

点了根烟,支书说:“你称上几斤羊毛擀条毡吧,毡这东西隔潮,预防关节炎,别到走的时候弄上一身病,到时埋怨咱乌乎人待你不好。”

我称了十五斤羊毛,支书说:“咱乌乎有毡匠,手艺高着哩,出去搞副业了,等他们回来。”正说着话,一老汉掮着一张弹棉花一样的大弓沿村巷走来。后来我知道他叫孙承运。

支书说:“你个老汉,说你你就出现了。”

老孙停下脚步,支书说:“咋放单了,你那口子呢?”

老孙说:“回家去了。”

支书说:“这时间咋回来了?”

老孙说:“我干大(干爹)救命哩。”

支书说:“回来了别急着出门,给老右擀两条毡,老右炕上没铺的。”

我说:“他的那口子……”

支书笑了笑说:“不是婆娘,是他的连手,六队的老哈,是个回回,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两人从出徒到现在一起擀毡,几十年没分开过,他们是干弟兄。”

过了半月,老孙和老哈才来给我擀毡,我问老人咋样了,老孙说:“没了。”

擀毡这活让我感兴趣的是,从开始铺场子,他们就开始唱。

两人时说时唱,你一句我一句,还合腔。

我说:“他们没有成家?”

支书说:“两个都六十多的人了,年轻时候赶上乱世,命都顾不住,活下来都不易哩。解放了,太平了,可人老了,老孙娶过一个,没过上半年,跑了。”

擀一条毡得三天,待毡的水分蒸发干了,他们用两根小棍子一支,毡直立在那里。这是显摆他们的手艺。手艺一般的,擀出的毡这样是站不住的。

一日,公社干部老李来了,是来打前站的,说有个大领导要来视察,忆苦思甜。老冯、老尚两人忆完,老李不满意。支书说,再要找忆苷思甜的人难哩。会计说,把两个毡匠叫来,他们走南闯北眼望一辈子了,该是见过世面的,再说就让他们唱曲儿,哭苦曲儿。老李说,那叫来先试试。

支书说,先唱一遍听一下,他们就唱了一遍。老李说再唱一遍,两人又唱了一遍,老李说不错,就这。过了几日,大干部带着一帮人来了。开始忆苦思甜,老孙、老哈唱第一首还有些抖,唱第二首顺溜多了,还伴有动作。

领导对随行干部说,忆苦思甜就要这么搞,形式要活泼多样,他们唱得好,以后有忆苦思甜,让他们到省里来唱。麦收前,支书从公社开会回来,把老孙、老哈叫来说,全县要开忆苦思甜大会,要你们参加,支书说,去了上个心,好好表现,这次是要选拔参加省上忆苦思甜大会的人才,

省上选拔上了,回来就把你们拨到县上吃皇粮去,那就跌到福窝窝里了。

然而,不久他们又回来了,支书说:“咋回来了?伙食不好?”

老哈说:“要说伙食好得很,一日三顿饭,应时应卯的。”

支书说:“那咋回来了?”

老孙说:“弄不了那活么。”

支书说:“咋弄不了?你们嘴能得不是横竖都能说能唱的,就那么说那么唱么。”

老哈说:“唱啥唱,那不合人家心意,人家写了稿子,我们又不识字,人家一句一句教,我们又记不下,人家就吼骂哩,锤头大的娃娃都在你头上戳指头哩。”

老孙说:“也不爱那么说那么唱,就像喊口号一样。”

支书说:“哈,这给你们挣光阴哩,连这点苦都下不了?”

老哈说:“也不是下不了苦,不自在么,把人管得,哪里都不让走,上街看个热闹都不成么,坐监一样。”

他们又要出门了,一个掮着大弓,一个背着包裹,一路说唱着穿过街巷,不时跟人们抬几句杠。

支书说:“唉,人不想路,路想人哩,匠人的路在路上哩。两个老人唱了一辈子,走了一辈子,见过多少世面,谁说他们过的不是好光阴呢,现在让他们干别的,不行呢。”

支书去县上开会,回来说两个人去县上忆苦思甜,人家选上了老孙,没选上老哈,让老哈回,老孙留下来,老孙也不留,回来了,你说老孙留下了,老哈就放单了,咋办呢?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么。

(节选自小说《乌乎纪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描绘出了一个天气转暖、大地回春的景象,引出下文铰羊毛、擀毛毡的情节,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 支书让“我”擀条毡,表明支书怕“我”在乌乎受环境的影响得上一身病,从而影响自己在乌乎村民心目中的威望。

C. 领导对老孙、老哈的忆苦思甜很满意,后来得到了一次参加县里忆苦思甜大会的机会,支书对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D. 匠人的路在路上,基于这个朴素的道理,老孙、老哈选择了回来,继续自己东奔西走的闯荡生活。

2.老孙、老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3.失去留在县里的机会,你认为老孙、老哈是否过上了自己的好光阴?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