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表达情感、寄托人生情怀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古典诗歌曾经辉煌于诗国的历史,但现在却失落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体权力。探讨古典诗歌在创作与批评方面的处境与未来走势,为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这种古典艺术形式找到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路径,是每一个诗国后人应有的文化责任与历史担当。

现代律诗的创作与批评,存在着“以律绳诗”的单维批评定式。专求格律,忽略诗歌所要传达的情志内涵,并不十分在意诗歌的意境、韵致或是格调。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曾对当时类似的风气进行分析,认为“泥古诗之成声”和在平仄字句方面“摹仿而不敢失”的做派,会导致“无以发人之性情”的结果。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性和实践期许及时进行创变。“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只有灵活、开放地审视格律要求,不斤斤于格律的形上法则,才能创作出更符合当下人们精神和情感品位的古典诗歌。明代中期的诗风也表现得较为迂执。对此,何景明曾希冀用清通简易的方式予以调适。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何景明把那种规行矩步的作诗方式称为“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他不否认作诗应遵循古人矩镬,但认为应“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关键是要写出真的自己。而我们今天的律诗创作,却是一种以格律为宗旨和评判法则的单维批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矩镬,或者可以叫作一种公式化的思维定式和批评行为。这种批评思维和批评逻辑实际上比概念化批评更缺乏艺术精神。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以意为主”便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要领。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指出,“学诗当识活法”,而“活法”,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诗人“以意为主”,创作时再以“活法”运之,便可造就鸢飞鱼跃般活泼生动的诗歌境界。

作诗当“以意为主”,当以“活法”运之,古人看得何其透彻!“意”可包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精神活动。“活法”则是诗人贯通自身与前人矩镬并“神而明之”的诗学真髓。只有写出真景、真情,才有真诗。也只有不拘束于形式格律,不计较于尺寸得失,才能“以意为主”,才能不失真率自然之妙。作诗要真,就不能以律绳己,更不能以律绳人。盘活古代诗歌艺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不能“参死句”,守“死法”。唯有开放和包容,古典诗歌才有未来。

           (选自郭鹏《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2017.11. 6《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批评,以恢复其至高的文体权力,是诗国后人的文化责任。

B. 不打破以格律为宗旨的形式主义法则,就无法创作出契合新时代精神的古典诗歌。

C. 清通简易的方式,重在写出真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中期较为迂执的诗风。

D. “活法”摒弃了前人格律规矩的束缚,是“以意为主”创作理念的实践运用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交待写作目的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B. 文章引用了多则古典文论,在增强论证说服力的同时也揭示了论题的历史延续性。

C. 文章从创作和批评两个维度切入,着重论证两者互相影响造成了现代律诗的闲境。

D. 文章提出“作诗要真”,是对“以意为主”“活法”这两条作诗原则的概括和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激活古典诗歌表达感情、寄托人生情怀方面的优势,就能使这种艺术形式重续辉煌。

B. 通过李东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律绳诗”可能给现代律诗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C. 格律在严格要求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诗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现代律诗是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发展,格律上的进一步解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