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他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墨儒的区别在于,墨子之学出于夏礼,孔子之学出于周礼。他们同样都尊尧舜,同样都有很高的道德追求,墨子于《诗》《书》之教,也颇有修养,他反对的只是形式化的礼乐。

《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墨子师徒组成了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社团,集体奔走于齐、鲁、宋、楚、卫、魏诸国之间。孟子也不得不肯定“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有“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侠义精神,多勇武之士。

墨子思想十分丰富,主旨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其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而言,乃以兼爱为本。这些治国方略是为救治列国社会病态而准备的,要因时因地制宜。墨子教导弟子,到列国去,若该国昏乱,则提倡尚贤、尚同;该国贫穷,则告诫节用、节葬;该国享乐腐化,则宣传非乐、非命;该国淫僻无礼,则强调尊天、事鬼;该国掠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墨子以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兼爱”思想解释仁德,把“兼相爱”看成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

墨子反对战争,反对亏人以自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所谓“兼”,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说文解字》释“兼”为“并”,即隐喻平等之意。“兼爱”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与对兄长的爱不同,对自己父母的爱与对别人父母的爱不同。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强调个人生命体验的过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最后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境界。墨子的“兼爱”则是“爱无差等”,也就是说,他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这是墨子的治国之道和理想社会。

墨子以兼为善,以兼为仁义,其“兼爱”的背景是“互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他实际上主张“己所欲,施于人”,但从互利互惠的角度讲,则融合义利,易被小生产者所接受。他劝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公平合理社会。这其中含有对王公大人骄奢淫逸的不满,控诉了争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劳动者要求自食其力、过安定生活的愿望。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兼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兼爱”是一种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思想,在墨子眼中它是“仁者”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

B. “兼爱”暗含平等之意,要求每个人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对别人与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一视同仁。

C. 互利是“兼爱”的方式,从互利互惠的角度来说,墨子的主张融合义利,因此易被人们所接受。

D. “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是墨子的治国之道,他期盼能由此建立一个公平而合理的理想社会。

2.下列对“儒家”“墨家”异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墨之学都出自于“礼”,但是在后来墨子却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转而对礼加以反对。

B. 墨家崇尚侠义精神,多勇武之士,但是墨家弟子同儒家弟子一样,都用仁义之术在天下施行教导。

C. 儒、墨两家弟子皆遍布天下,墨子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列国不同的社会病态准备相应的治国方略。

D. 儒、墨都主张“爱”,墨子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孔子讲“仁爱”,是推己及人、有差等的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早年学习儒术,孔墨之徒都注重仁义之术,孔墨两个学派也都尊崇尧舜,有很高的道德追求,由此可见儒墨两家是一脉相承的。

B. 墨子的思想十分丰富,以兴利除害为主旨,但“尚贤”“尚同”等十大主张则以“兼爱”为本,这是他思想的矛盾之处。

C. 墨子劝诫他人,有力气的要赶快帮助别人,有钱财的要努力分给他人,有道的人要勉力教育他人,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

D. 墨子认为治国者不能不鼓励人们互爱的原因正是兼爱是一种平等、无差别的爱。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