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老巷空屋》,完成后面小题

老巷空屋

韩海林

光阴真是弹指间,自己已是将近半百的人了。青丝添进了白发,不觉已不再年轻。童年的小巷已成了老巷,那个曾三世同堂的老屋亦成了萧寂无人的一座空院落。老巷空屋中的人家搬走的搬走,离开的离开,像散了场的戏,在四月春里,余下一座空台,独自品味着戏散的荒凉。

小的时候,西巷口的马三奶奶也就是四十几岁的模样。而现在,这条小巷里,和爷爷奶奶同辈的那些老人,几乎都没了。只剩下九十来岁的她还守着那份残旧、简单的家业。寸草枯荣,岁岁春秋,几十年,几代人,添了减、减了添,续衍生息着。只,老屋不变。

小巷的黄昏,曾经是最热闹的。在那个家家都三四个孩子的年代,小巷就是孩子们的天下。那声声熟悉的吆喝,和着黄昏里的那丝凉。暮色里,氤氲着童趣不肯散去。

经过老屋,丝丝的风吹得墙头上几蓬衰草在摇动。爷爷奶奶都离开快三十年了,人去屋空,也很少有人来光顾。只留下一抹孤荒的色调晕染着残檐断瓦。似乎,没落的不止是残颓欲倒的老屋和悲悲喜喜的那些旧日月。我还怕这生养自己的地方,无人再想起了。

轻推开老院斑驳的大门,岁月的封尘,丝丝拂散开去。往事一点一点,从没过记忆的荒草里挤出来。扶一把矮了的土墙,可情思却从这里悄悄滋长,越来越高,像儿时漫过水岸的青蒲草,疯了似的招摇。有血一样热的东西,穿透掌心,震颤心房。

在那个少吃少穿少用的年代,家里能吃饱,能穿暖就不错了。也就是那么苦的年月,总有几分永远也不能压到箱底的甜馨,会时不时地泛在胸口。似乎这个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了那滋味。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一个院,哭哭笑笑,打打闹闹,都是在她温暖眼神的呵护下过来的。奶奶总会省出几分钱给我去买零食,过年过节亲戚们送的点心糖果,她从不舍得吃,总会留给我。可以说,在老屋,有奶奶宽仁的庇佑,我的童年是享了福的。

少不识愁,那个时候更读不懂她们眼底的艰辛和无奈。却总感觉,那些个浆洗缝补的苦日子,总是被奶奶一头银白的发丝漂得如雪一样静谧。素麻纸的窗户,似乎也被映的很白。有梦初醒,炕上佝偻的背影总在灯影下晃着……那个瘦小精干的老人,慈爱宽厚,从不言苦,从不与人争执。她儿女子孙一大片,勤俭持家,日子总是苦中有甜,融融洽洽。人,是一条巷里出了名的好人;家,也是邻居眼里羡慕的好人家。

爷爷倒是个不爱操心、不爱说话又颇有些心思的人。生产队那会,他是个车把式,给队里饲喂牲口,开春犁地,秋后交粮,只管他的那些事。爷爷一到冬天就常咳嗽,那咳声似能惊醒五更天的星月,使它们在冬夜的清寒里眨巴着眼晴。我,便给他捣捣背,一通咳声过后,他就不再睡了。我和星月却都瞌睡了,只剩下搁在炕沿边上的烟锅,“叭嗒、叭嗒”星点的火,欲点破黎明。

这一切,似乎就那么清晰可见,却又飘渺无痕。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总是触之不及。

篱笆墙上的那些藤蔓,青了黄了,黄了又青。几十年的岁月,也不知它记下了多少。我想遍寻,顺着它的青花,顺着它的茎蔓或黄叶,去寻回这个地方晨暮里的炊烟,昏灯下的欢声笑语……

小径上的砾石,如同老屋的年龄,它们是否会记得这小院的寒来暑往,雨雪风花?那些椭圆小石还深嵌着,丝纹未动,隐约硌着儿时脚板的痛。木格子窗已是染满了岁月之痕,昔日的温度似乎还糊裱在发黄的麻纸上,未冷。

堂门上的木门栓,锁着一屋空荡的埃尘。人事尽散,不知道它苍老的心还能否载得动守候的寂寞?挂在墙角的刀镰,锈色掩盖了往日清明的眸光。可在堂前低徊的花影月色,还能等得回那栓门的声响吗?还照得见所有的过往吗?那被风雨洗残的檐角,还在拼命用肩膀抵挡时间的消磨。想守住老屋的每根骨头,每片血肉,甚至每寸呼吸。

轻关上老院沧桑而坚固的大门,门上的铁铺首碰撞出驼铃般的声响,在这温暖的春日午后,声声叩击着我的思绪,久久不散。

是梦,是记忆,还是藏在心里的一个念想?每当看到老屋,总有说不出的感触在叩动心弦。我想记住它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和它给予我的万种思牵。我想用四月春的平仄,婉约它眼角的沧桑,吟咏它眼梢间曾流转的那些温柔。

转过巷口,惊起一从觅食的麻雀,我也如梦初醒般循迹望去,天依旧那么蓝,同小时候一样。

(文章有删改)

1.第①段说老巷空屋“像散了场的戏”,阅读文章,请你说说老巷空屋曾经上演了哪些“戏”。

2.文章第段中,作者描写“空屋”时选取了许多“物”,请选择其中一个,说一说作者选择此物寄予了怎样的情思。

3.阅读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情思的。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请写出问题,说一说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或尝试解答。

问题:__________

原因或解答: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